伊朗刚刚接入北斗,航天研究所所长却急着“踩刹车”?背后真相远比你想的复杂。 今年6月那12天的中东冲突,算是把伊朗打疼了,波斯湾上的舰船走着走着就没了GPS信号,晕头转向找不着北。更要命的是,以色列靠着GPS定位精准追踪,接连暗杀伊朗的核科学家和军方高层。这时候伊朗才真正意识到,手里的导航系统是美国的,命脉就等于攥在别人手里,人家想掐断就掐断,想利用就利用。 被逼到这份上,转向北斗成了必然选择,伊朗通讯部副部长早说了,北斗在亚洲覆盖性强,定位精度高,关键是控制权攥在中国手里,美国插不上手。而且霍尔木兹海峡电子战那阵子,北斗终端零故障,反观GPS出了上千次错误,沙尘暴里信号也比GPS稳得多。这些实打实的表现,让伊朗没法不心动。 可就在大家以为伊朗要全力扑向北斗时,亚兹达尼安站出来泼了盆“冷水”,他明着说在和中国磋商用北斗,却反复强调“最终解决方案是自主研发导航卫星”,还放话三到五年内必须搞出自己的系统。这话说出来,不少人以为是要给北斗合作踩刹车,其实是伊朗吃过太多亏后的自保本能。 最痛的教训就是技术依赖的坑,伊朗用GPS用了三十多年,民用领域八成设备都绑死在这套系统上。真要全换成北斗,不是换个软件那么简单,得重构整个基础设施,光预算就得砸几亿美元。军事领域更麻烦,导弹、无人机这些装备要兼容北斗,得定制专门的芯片和算法,没个一两年根本搞不定。亚兹达尼安心里清楚,这么大的工程急不来,盲目推进只会打乱阵脚,不如先把节奏稳住。 国内的声音也绕不开,伊朗保守派一直盯着“技术自主”这块,总担心过度依赖中国技术会丢了主动权。过去这些年,不是没提过搞自己的导航卫星,可一直没真正落地,反而继续抱着不靠谱的外国系统凑活。亚兹达尼安这话,也算给国内的质疑声一个交代,表明不是要走“依赖北斗”的老路,而是“借北斗过渡、靠自己扎根”。 美国的制裁大棒更是悬在头顶,这些年美国动不动就以“涉伊合作”为由制裁其他国家,之前连和伊朗做无人机生意的中企都没放过。伊朗要是高调宣布全面倒向北斗,保不齐美国会搞出新的制裁招数,到时候芯片、设备进口全得受影响。亚兹达尼安刻意强调“自主研发”,也是在对外释放信号:伊朗没打算依附任何人,这能减少点外部压力。 再说了,中伊的北斗合作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急活儿,早在2015年,双方就签了建北斗地面站、设数据接收中心的备忘录。2021年那份25年全面合作框架里,更是把导航系统合作写得明明白白。现在说的“接入”,其实是从“初步试点”往“关键领域迁移”的推进,本身就需要时间打磨。亚兹达尼安说“一至两年内实现”北斗应用,其实是符合合作节奏的务实说法,算不上真的踩刹车。 这位所长心里有本账:短期靠北斗解燃眉之急,把交通、农业、物联网这些关键领域的定位服务先稳住,摆脱GPS说断就断的噩梦。长期必须自己造血,毕竟导航系统关乎导弹精度、油轮航线、基础设施安全,这些核心命脉攥在自己手里才踏实。他还特意提了,中国早就在自主导航领域走在前头,日本、英国也刚入局,伊朗再不发力就真跟不上了。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伊朗自己也在搞技术储备,国内的科技企业已经在升级软件,搞多系统复合定位,哪个系统受干扰了能自动切换。北斗不是唯一的备选,但却是眼下最靠谱的一个。这种“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思路,藏在亚兹达尼安的表态里,比单纯喊“用北斗”要深沉得多。 所以说,所谓的“踩刹车”根本不是要停,而是踩稳油门,是伊朗在被GPS坑惨之后,终于想明白不能再走“被动依赖”的老路。先借北斗的力跳出美国的技术牢笼,再扎扎实实地搞自主研发,既解眼前的安全焦虑,又铺长远的技术根基。 这背后哪是什么合作生变,分明是一个被反复拿捏的国家,在寻找安全与自主之间的平衡,北斗是靠谱的帮手,但不是终极答案,亚兹达尼安的“刹车”,踩的是急功近利的浮躁,踩出的是更清醒的生存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