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之·育之·为之:构建老年友好的现代中国》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当金风送爽

愿心想事成 2025-10-29 03:29:25

《敬之·育之·为之:构建老年友好的现代中国》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当金风送爽、菊蕊飘香之时,我们迎来了承载着深厚敬老传统与文化记忆的重阳节。在这个被《易经》定为“阳数之极”的吉祥日子里,登高望远、佩插茱萸、畅饮菊酒的古俗,早已凝练为对长者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今日之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步入老龄化社会,银发浪潮既带来严峻挑战,亦蕴含着宝贵的发展机遇。值此佳节,我们不仅要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更需深刻思考老年群体的当代价值,并为之献上最诚挚的祝福与最有力的支持。 一、历史智慧与文化根基:尊老传统的源与流 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刻入血脉的道德基因与文化密码。自先秦《周礼》赋予老者特殊礼遇,到孟子倡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社会;从汉代授予高龄“王杖”并赐予粟米绢帛的“养老令”,到明清时期旌表人瑞的种种举措,无不彰显着历代政权对老年群体的礼敬与关怀。这种传统并非仅源于朴素的血缘情感,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治理智慧:老者是经验的载体、秩序的象征与文明的纽带。在农耕文明中,长者的生产知识、生活经验与族规家训,是维系社会稳定、保障文化传承的关键。重阳节,作为这一文化脉络中的鲜活节点,以其特有的仪式感,不断强化着整个民族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与对传统的延续。 二、现实图景与时代挑战:“银发中国”的现状与需求 截至当前,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8亿,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对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全方位的考验。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期的转变,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核心化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空巢”、“独居”现象日益普遍。另一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已从基本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扩展到对“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更高追求。他们在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社会参与、数字融入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且多样化。同时,社会层面对老年群体的认知尚存局限,时而可见年龄歧视的隐影,忽视了他们蕴藏的巨大潜能与价值。这些现状,要求我们的祝福不能仅停留于节日的形式与语言的问候,更需转化为切实的社会行动与制度安排。 三、价值重塑与潜能激发:老年群体的新角色与新贡献 在挑战的背后,是老年群体作为“智慧库”、“稳定器”和“新活力”的宝贵价值。他们历经数十年社会变迁,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技能与人生智慧,是文化传承、家风涵养、社区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健康水平的提升和预期寿命的延长,许多低龄老年人身体康健、经验丰富、意愿强烈,拥有继续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他们或在专业技术领域发挥余热,或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贡献力量,或在家庭内部承担隔代照料的责任,默默支撑着社会运行。更有众多长者,在退休后开启“第二人生”,培养新兴趣、学习新技能、拓展新社交,展现了积极老龄化的生动图景。他们并非社会的负担,而是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资源。祝福他们,就是要认可并激活这份价值,为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四、体系构建与温情祝福:迈向全龄友好的和谐社会 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对中国老年人的祝福,理应升华为一种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构建一个兼顾物质保障与精神关怀、支持传统养老与鼓励社会参与的综合性支持体系。 首先,是政策体系的支撑之福。 应持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筑牢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底线。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弹性退休、老年就业支持政策,为有意愿、有能力的老年人创造“银发红利”条件。 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包容之福。 应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消除年龄歧视,推进公共设施、居住环境、数字技术的适老化改造,建设对老年友好的出行空间和信息社会。鼓励社区、文化机构、教育机构广泛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与学习课程,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参与和代际融合。 再次,是家庭成员的亲情之福。 弘扬孝道文化,倡导“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赡养,给予长者更多的情感关怀与陪伴。支持家庭养老功能,发展喘息服务、日间照料等,减轻家庭照护者的压力。鼓励代际之间的理解、尊重与知识传递,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最后,是长者自身的安康之福。 祝福每一位中国老年人能够保养身心,保持健康;能够心态豁达,悦纳自我;能够老有所学,与时俱进;能够老有所为,实现价值;能够安享晚年,生活幸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重阳佳节,既是回望传统、致敬老者的时刻,更是擘画未来的契机。 我们当推动尊老敬老从节日风景变为生活常态,让对老年人的祝福,从美好愿望落地为制度保障与社会实践。唯有如此,方能构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全龄友好社会,让奉献过青春的老者,在时代霞光中安享幸福晚年。这是民族迈向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亦是重阳最深沉的祝福。

0 阅读:0
愿心想事成

愿心想事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