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荷兰9月底动用紧急法律冻结安世半导体总部运营后,英国前保守党领袖伊恩·邓肯·史

鉴清评趣 2025-10-29 13:30:39

继荷兰9月底动用紧急法律冻结安世半导体总部运营后,英国前保守党领袖伊恩·邓肯·史密斯爵士等人近日公开呼吁,强制中资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出售其位于曼彻斯特斯托克特的芯片工厂。 2021年,当时这家源自恩智浦半导体事业部的企业,已被中国上市公司闻泰科技以340亿元全资收购。收购完成后,安世半导体形成“中国封装+欧洲研发”的全球化布局:70%产能集中在中国东莞基地,德国汉堡工厂专注车规级芯片研发,英国曼彻斯特斯托克特工厂则承担功率芯片制造。 2021年,安世半导体以6300万英镑收购英国纽波特晶圆厂(NWF),试图完善欧洲供应链。但这一举动立即引发英国政府警惕——2023年,英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制安世半导体出售NWF工厂86%股权,该厂最终落入美国企业手中。 这场收购的深层矛盾在于债务纠纷。NWF原母公司Nexperia Holding因经营不善,欠下威尔士开发银行1.8亿英镑贷款。当安世半导体以低价收购NWF时,威尔士政府认为此举导致原母公司成为空壳,无力偿还债务。 2025年9月,威尔士开发银行在荷兰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冻结安世半导体总部资产,荷兰法庭随即裁定托管股权、要求中国籍董事长张学政辞职,并剥夺中方对欧洲工厂的管理权。 这一系列动作被外界视为美国对华半导体禁令的延伸执行——2023年美国升级管制政策后,曾明确要求盟友限制中资控股半导体企业。 英国政客此次瞄准的斯托克特工厂,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功率芯片生产基地之一,2024年营收达1.92亿英镑。其生产的二极管和功率芯片,是大众、宝马、奔驰等欧洲车企新能源车型的核心部件。 当前欧洲汽车产业正深陷芯片短缺危机:福特库存仅够维持21天生产,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濒临停工,宝马、奔驰的新能源产线因芯片断供陷入停滞。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警告称,若斯托克特工厂运营受阻,整个欧洲汽车产业将面临“系统性崩溃”。 尽管如此,伊恩·邓肯·史密斯等议员仍坚持“国家安全”论调。这位曾因反对欧盟条约、推动英国脱欧而闻名的政客,在2025年10月的议会辩论中声称:“中资企业可能通过芯片供应实施经济胁迫,甚至窃取英国核心技术。” 他援引2023年强制剥离NWF工厂的案例,呼吁政府采取“更彻底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史密斯本人因2021年涉华虚假信息传播,已被中国外交部列入制裁名单,禁止其及直系亲属入境中国。 面对欧洲接二连三的打压,中国迅速展开反制。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总部后48小时内,中国商务部发布稀土出口管制新规:所有稀土材料、加工技术及设备出口需经审批,使用中国稀土的产品出口也须获得许可。 这一举措直接冲击欧洲半导体设备制造业——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极紫外光刻机(EUV)生产依赖中国稀土永磁材料,德国英飞凌的车规级芯片封装设备同样需要稀土合金。 安世半导体中国区管理层则采取“内部隔离”策略:封禁荷兰总部对中国员工的访问权限,切断资金支付通道,但承诺员工薪资、奖金及福利不受影响。 公司声明强调:“所有决策将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拒绝任何外部非法指示。”这种“硬隔离”模式,既避免与欧洲法律正面冲突,又维持了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 这场半导体争夺战的本质,是地缘政治博弈向产业领域的渗透。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的法律依据是“模糊的国家安全条款”,未提供具体风险证据;英国政客的呼吁则延续“去风险化”逻辑,试图将产业问题政治化。 相比之下,若涉事企业为美资,解决方案可能完全不同——2020年土耳其限制美资科技企业时,美国曾以制裁相威胁迫使对方让步;2018年荷兰审查美资能源企业时,因证据不足最终撤销限制。 当前欧洲的困境在于:既想通过中资企业维持半导体产能,又因美国压力不得不采取歧视性措施。安世半导体德国工厂的工程师透露:“我们使用的中国封装设备效率比欧洲同类产品高30%,但总部现在要求我们‘去中国化’,这会导致成本上升和交付延迟。” 这种矛盾在欧洲汽车产业已引发连锁反应——大众集团正在考虑将部分电动车型生产转移至中国,以规避芯片供应风险。 这场半导体争夺战尚未落幕,但已暴露出全球化产业分工的脆弱性。当政治干预超越市场规律,最终买单的可能是整个产业链。 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这场产业争夺战?欧洲的“安全焦虑”是否会摧毁自身半导体产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43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