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变了?美国科技巨头集体投身核电,中国却笑而不语! 近两年,亚马逊、微软、谷歌这些行业大佬居然齐刷刷盯上了核电这块“硬骨头”,而这背后藏着AI产业发展的“电力焦虑”。 现在的人工智能,像ChatGPT这类大模型,训练一次就要耗掉几十万度电,大型AI数据中心一天的耗电量,甚至比一个小县城还多。要是只靠烧煤发电,成本太高还不环保;靠风能、太阳能吧,又受天气影响不稳定。 就在这时,核能的优势一下子凸显出来——不仅发电成本低、能24小时不停供,排放还几乎为零,自然成了巨头们眼里的“救命稻草”。 亚马逊的云计算部门AWS,已经跟好几家核电企业签了合作协议,打算未来把全球的大型数据中心都接上核电;微软更直接,砸了大价钱组建团队研发小型核反应堆,想把这种“迷你核电站”直接建在数据中心旁边;谷歌也没闲着,通过投资核电初创公司,悄悄囤积技术和人才。 而当美国科技巨头们忙着为眼前的能源需求寻找出路时,中国在核能领域早已走在了更前面,而且拿出了实打实的领先成果。 就说被称作“人造太阳”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这是中核集团牵头搞出来的“大家伙”,也是目前全球性能最顶尖的托卡马克装置之一。它能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已经多次实现温度突破,离真正实现“用海水发电”的目标越来越近。 而据国家能源局透露,中国新一代的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未来几年就能进入关键实验阶段,一旦这项技术能商业化,人类能源短缺的问题说不定就能彻底解决。 除了核聚变,中国在钍基熔盐堆技术上也是独树一帜。由中核集团主导的钍基熔盐堆发电示范工程,已经在甘肃稳稳落地,目前正在进行调试。 这种核电站跟传统的铀基核电站比起来,优势一箩筐:安全性更高,就算发生故障也不会出现熔堆风险;产生的核废料只有传统核电站的千分之一;而且燃料用的是钍,这种资源在我国储量丰富,成本还低。 国家能源局的负责人就提到过,中国在钍基熔盐堆上的突破,给全球核能产业升级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不少国家都在盯着咱们的进展。 其实说到底,美国科技巨头现在布局核电,更多是为了解决AI当下的“燃眉之急”,属于短期的能源补给策略;而中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长远的能源战略,在更前沿的核能技术上持续深耕。 中国的领先不只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在于早早就做好了规划,并且一直保持着稳定投入。当美国企业才刚意识到核电的重要性时,中国已经在核聚变、钍基熔盐堆这些未来能源技术上站稳了脚跟。 这种“提前一步”的布局,正是中国最大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