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又来要钱了,这次要钱要的很绝,很干脆,秘书长古特雷斯直接放狠话:不交钱就裁

史记越玉门 2025-10-30 11:20:24

联合国又来要钱了,这次要钱要的很绝,很干脆,秘书长古特雷斯直接放狠话:不交钱就裁2681人,2026年预算砍15%!话说的这么直接,可明眼人都知道,问题出现在美国身上!   古特雷斯提交的2026年常规预算方案定在32.38亿美元,比2025年足足少了5.77亿美元,人员编制也从14275个缩减到11594个,削减比例接近19%,这背后是联合国快撑不下去的财政窘境。   截至2025年9月底,联合国只收到了当年会费摊款的66.2%,比去年同期的78.1%下滑近12个百分点,而到2025年4月底,未付摊款已经突破24亿美元,比年初翻了一倍还多,这样的资金缺口让联合国连日常运转都成了难题。   说来说去,这事的核心就是美国这个“最大出资国”成了“最大欠费户”。   美国要承担联合国常规预算的22%和维和预算的26.15%,但截至2025年10月,它累计拖欠的常规预算就超过14亿美元,加上维和经费的欠款总额突破30亿美元,占全球欠费总额的70%以上。   这可不是没钱缴,纯粹是故意为之的政策选择。   早在2017年特朗普第一次执政时,就因为不满联合国对巴勒斯坦的援助冻结了5亿美元会费,2025年他再次上台后,美国几乎停付了所有会费,国会两党还为国内预算吵得不可开交,压根没心思管联合国的账单,甚至放话2026财年可能取消维和拨款。   过去十年里,美国就从没全额缴清过年度会费,欠款高峰期早就超过30亿美元,有12个会员国曾联名催款,最后也只换来敷衍回复。   联合国没什么有效的惩罚机制,只能眼睁睁看着资金链紧张,最后被逼到裁员砍预算的地步。   可这样的削减受伤的是谁?是那些依赖联合国援助的发展中国家,是需要联合国协调应对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和气候变化问题。   联合国的裁员和预算削减主要针对秘书处的大型部门,说是要保持和平与安全、发展和人权三大支柱的平衡,但实际操作中,行政服务精简、职能整合难免影响核心工作效率。   亚太经社会就已经因为资金短缺关闭过办事处三个月,还暂停了公务旅行和招聘,再这么下去,更多关乎民生的援助项目、维和行动都会受波及,小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会被进一步削弱。   反观中国,作为第二大会费贡献国,分摊比例从2000年的不到1%涨到现在的20%,之前有部分会费没及时缴,也是因为国内预算审批流程调整,而且中方早就提前跟联合国沟通,给出了明确的补缴时间表,承诺11月中旬前全部缴清,这种说到做到的态度在会员国里实属难得。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只是给钱,还拿出了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三点改革建议:把15个职能重叠的部门合并成9个,撤销像联合国托管理事会这样名存实亡的机构。   请第三方机构建立预算绩效评估体系,不及格的项目下一年不再拨款;要求常规预算六成以上投向发展中国家急需的扶贫、公共卫生和气候变化领域,这个方案已经得到了金砖国家、东盟、非盟等六十多个会员国的支持。   美国的做法根本不是简单的欠费,而是在破坏全球治理体系的根基。   联合国的经费机制是基于各国实力和责任制定的,美国享受着最大的话语权,却逃避应尽的财政义务,用欠费当筹码干涉联合国事务,这种霸权逻辑只会让多边合作越来越难。   国际组织的公信力不是靠某一个国家撑起来的,而是靠所有会员国共同遵守规则、承担责任。   中国提出的改革方案,既考虑了短期应急,又着眼于长期监督,既保证了资金使用效率,又兼顾了公平公正,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如果每个国家都像美国这样随心所欲拖欠会费,把国际组织当成自家工具,最后受损的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毕竟没有哪个国家能单独应对全球变暖、难民危机、公共卫生事件这些全球性挑战。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大国更应该有大国的样子,而不是仗着实力搞双重标准。   联合国的财政危机,既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考验,也是推动改革的机会。   中国愿意出钱出力,更愿意推动制度完善,让交会费不再是无奈的义务,而是对高效、公平机构的认可。   最后想说,国际社会的信任一旦崩塌就很难重建,霸权主义或许能逞一时之快,但终究会被时代抛弃。   你觉得美国会主动缴清欠费吗?这场联合国财政危机还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0 阅读:0
史记越玉门

史记越玉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