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不一定是最好的,人死后,身体还是活的!99%的人根本不知道,其实人在死后埋入地下,肉身在地下发生的变化要比你想象的惨烈许多,一般人根本接受不了。 “入土为安”代表着人们希望逝者能安静地长眠,寄托着生者的祝愿。但实际上,遗体埋进土里之后,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静止状态。 死亡发生后,遗体从一开始就进入动态变化,慢慢的韧带干缩可能导致肢体慢慢移动,血液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在皮肤下形成紫红色的尸斑。 干燥或寒冷环境下,遗体会脱水变干,皮肤收缩,面部可能出现变化,这与“安详”的形象不同。 其实埋在土里的遗体,压根不是死气沉沉的,反而像个小热闹的生态圈,人身体里面的物质对于微生物来说简直就是满汉全席,首先是肠道里的厌氧菌,它们就喜欢没氧气的环境。 一到土里就开始大量繁殖,先从身体内部慢慢 “分解” 起来,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腐败过程,除此之外,土壤里本来就有的细菌和真菌也不会闲着,它们也会凑过来帮忙,一起把这些物质慢慢拆解开。 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和液体可能导致遗体膨胀、液体渗出,甚至影响土壤环境。 遗体埋进地下后,微生物会分两条路线活动,体内的厌氧菌,比如肠道里的梭菌,会在缺氧环境下快速繁殖,开始分解内部组织,土壤里的细菌和真菌也会参与,把外部软组织分解掉。 在温度20到30摄氏度、土壤湿润的条件下,这个分解过程最活跃,气体积累会让遗体膨胀,面部可能变形,眼球鼓出,舌头伸出,皮肤变绿、发黑发紫。 遗体在土里分解时会产生不少气体,这些气体攒多了压力特别大,甚至能把棺材撑裂,这液体里可不干净,混着碎掉的组织和脂肪,而且那些脂肪还会慢慢变成黏糊糊的绿色油状物。 等身体里的软组织结构全化成液体渗进土里,搞不好还会污染到地下的水,也正因为这些情况,土葬才会存在卫生方面的风险。 死亡后身体经历的变化,与“安息”概念并不一致,了解这些科学现象,有助于人们理性选择殡葬方式,而不是只靠传统观念做决定。 真正的安息,不在于肉身完整与否,而在于生者理解事实后,为逝者选择一条体面、宁静的道路。 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