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英、法、德、意、加等14国,欧盟、欧洲理事会等17方,发联合声明!这个迹象很危险,欧洲很可能要腾出手来和老美一起制衡中国了。 2022年俄罗斯发起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后,西方国家迅速冻结了俄罗斯央行及其实体在海外的巨额资产,总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欧盟成员国掌控了绝大部分,约2100亿欧元,主要存放在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的清算银行。这些资产原本是俄罗斯为应对国际制裁而储备的外汇缓冲,如今却成了西方援助乌克兰的潜在筹码。冻结行动最初是为了切断俄罗斯的资金链条,防止其用于战争开支,但随着冲突拖延,西方内部开始探讨如何“变现”这些资产。G7国家早在2024年6月就初步敲定,用这些资产产生的年利息——约30亿欧元——作为担保,向乌克兰提供500亿美元贷款。这笔钱名义上是贷款,实际偿还仍依赖俄罗斯资产的收益,相当于间接挪用敌对方的财产来支撑盟友。这种操作虽被包装成“原则性使用”,却直接触碰国际法底线,过去国际惯例强调,主权资产在冲突中不可随意动用,以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联合声明的出台,正是这一思路的延续和强化。2025年10月25日,乌克兰外交部联合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4国,以及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等17个实体,发布正式声明。文件强调,各方支持乌克兰实现“公正持久和平”,并坚持国际边界不可通过武力改变的原则。更关键的是,声明明确表示,正在制定措施“充分利用”俄罗斯冻结的主权资产,确保乌克兰获得必要资源。这不是空洞表态,而是对前期G7框架的落地执行。欧盟虽在10月23日的布鲁塞尔峰会上未能就具体使用方案达成一致——比利时作为资产主要托管国提出风险分担要求,导致决议推迟至12月——但声明已将共识推向前台。加拿大总理办公室率先公布文本,凸显北美在协调中的角色。法国和德国等核心欧盟成员国虽内部有分歧,却在声明中统一口径,显示出阵营凝聚的迹象。这份文件表面聚焦俄乌问题,实则为西方金融工具化铺路,标志着从被动冻结向主动“回收”的转变。 这份声明的危险性在于,它打破了国际金融秩序的默契规则。历史上,西方国家多次在冲突中冻结对手资产,如二战后对轴心国的处理,但从未系统地将收益转化为第三方贷款。这次操作相当于开了先例:谁掌握话语权,谁就能定义“正当使用”。俄罗斯已强烈谴责此举为“盗窃”,并威胁对西方资产实施对等措施。更广义看,这会让新兴市场国家警觉。许多发展中国家将外汇储备存放在欧美银行,本是为求安全,如今却面临“政治风险”。比如,印度和巴西等国已开始分散储备,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转向黄金或本币结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虽未公开干预,但内部报告警告,此类举动可能引发全球资本外流,放大通胀压力。声明虽未明言,但其逻辑延伸开来,任何被西方视为“威胁”的国家,其海外资产都可能步俄罗斯后尘。这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权力再分配的信号,弱化了联合国框架下资产保护的公约效力。 欧洲推动这一声明的深层动机,与自身经济困境密不可分。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能源价格飙升,天然气进口从俄罗斯转向中东和美国,成本翻倍,导致德国等制造业大国工厂减产,失业率攀升。2024年欧盟通胀率一度达6%以上,民众抗议浪潮此起彼伏。援助乌克兰已耗费欧盟数百亿欧元,直接预算援助加上间接补贴,压力山大。如果能用俄罗斯资产收益“自给自足”,欧洲就能减轻财政负担,同时维持对基辅的承诺。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峰会上反复强调“共享风险”,正是为了平衡比利时的顾虑。声明的17方阵容,包括欧洲议会和G7外围成员,显示欧盟正借机整合资源,试图从俄乌泥潭中抽身。表面看,这是“了结对俄事务”的务实之举,实则为欧洲腾出空间,转向其他地缘优先事项。能源危机和经济衰退让欧洲领导层意识到,单靠内部改革难以为继,必须借外部杠杆稳盘子。 从全球视角审视,这一迹象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尤为值得警惕。美国长期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在半导体、贸易和科技领域频出限制措施。G7的冻结资产模式,本是为俄乌量身定制,却易于复制到其他议题。过去,美国拉拢欧洲制裁伊朗和伊拉克时,就用类似金融工具削弱对手;如今,对俄罗斯的“群狼战术”——从SWIFT禁令到5000多项制裁——已成模板。如果欧洲彻底“脱俄”,其高科技产业和市场准入壁垒很可能与美国合流,形成对华包围网。声明中那些“坚守原则”的表述,看似中性,实为未来施压的预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近期讲话中,已暗示需“集体应对全球挑战”,矛头隐指东方大国。 中国外交部回应声明时,强调维护国际法公平,避免“选择性执法”。事实证明,西方金融霸权的扩张,往往以盟友名义行单边之实,这会加速多极化进程,拉美和非洲国家已开始探索替代结算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