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晚(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

文山史纪 2025-10-31 09:10:17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晚(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底线共识: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不再是短期变量,而是中国长期发展方程式中的一个恒定参数。这样的认知下,中国会更积极地做大国内经济,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更坚定地推进科技自主可控。” 杨丹旭这段评论点出了当下中国社会对中美关系的一个普遍认知,就是美国带来的外部压力不会是暂时的,以后会一直存在,就像算经济账时必须考虑的固定成本一样。 这种想法不管是官方还是老百姓,心里都有数了,也成了大家默认的底线共识。 这种共识不是凭空来的,是这些年一次次实际经历攒出来的。 早几年美国就对华为下手,断供芯片,逼得华为不得不把荣耀业务卖掉,靠这笔钱和节省下来的芯片库存撑着主品牌过冬,当时业内都担心库存顶多撑到第二年年初。后来字节跳动的TikTok在海外也遇到麻烦,就算找了美国迪士尼前高管当CEO,尽量搞国际化运营,还是摆脱不了“中国基因”的质疑,面临被打压的风险。 就算中美高层有对话,比如布林肯访华时双方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像技术限制、企业制裁这些核心矛盾还是没解决,美国自己也说这些问题不是一次访问能搞定的。 这些事让大家看清了,美国的压力不会因为几次谈判就消失,得做长期打算。 既然知道压力会长期存在,中国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自己的经济盘子做大,尤其是靠国内市场。毕竟外面的市场不稳定,自家的需求稳住了,经济就有底气。 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国内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8%,光消费一项就贡献了52%,比出口的拉动作用还大。 为了让大家敢花钱、愿花钱,各地都在出政策,比如搞消费券、优化养老和医疗保障,让老百姓没那么多后顾之忧。同时也在加大投资,比如修新的交通线路、建5G基站,这些不仅能拉动当下的经济,还能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 这种靠国内循环的思路,就是不想再因为外部市场波动影响大局。 另一方面,就是不再把鸡蛋都放在美国一个篮子里,主动去开拓其他国家的市场。这些年中国和东盟、欧洲的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2025年前8个月,和东盟的贸易额就有4.93万亿元,增长了9.7%,和欧盟也有3.88万亿元的贸易额,增长4.3%。 特别是RCEP生效这几年,给企业帮了大忙。青岛有家做冷冻蔬菜出口的公司,靠着RCEP的原产地证书,光是对日本出口就减免了600多万元关税,2025年前三季度办的证书比去年还多了18%。 而且RCEP里的规则很灵活,原材料只要来自成员国,就算本地产品,能享受优惠,企业通关也快,现在青岛海关的证书都能自助打印,不用跑大厅了。 除了亚洲和欧洲,对非洲、南亚这些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更快,前8个月对非洲出口涨了25.9%,这样就算美国市场有波动,整体外贸也能稳住。 最受关注的还是科技自主可控,毕竟之前被“卡脖子”的滋味太不好受了。 华为当年被断供芯片后,就启动了“南泥湾”计划,想绕开美国技术搞生产,虽然芯片自主研发不是一天能成的,但一直在往前走。这些年国家和企业都在加大科技投入,不光是芯片,在新能源、高端制造这些领域也在突破。大家都明白,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要是一直依赖别人,人家一卡脖子,整个产业都得停摆。 现在从官方到企业,都把科技自立当成头等大事,就是要彻底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不再受别人制约。 总的来说,这种“美国压力是长期存在”的共识,反而让中国发展的思路更清晰了。 不抱侥幸心理,踏踏实实把国内经济做强,把更多市场开拓好,把核心技术搞到手。这些做法不是喊口号,从内需贡献率、外贸数据到企业的实际行动,都能看得见摸得着。 这样一来,不管外部压力怎么变,中国自己的发展根基能稳住,这也是大家形成共识后最实在的应对办法。

0 阅读:29

猜你喜欢

文山史纪

文山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