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个日本人,把窗户纸给捅破了。他说,日本别再做梦了,再打仗,国家可能就没了。

迎丝的趣事 2025-10-31 09:57:07

终于有个日本人,把窗户纸给捅破了。他说,日本别再做梦了,再打仗,国家可能就没了。 石破茂这话算是把日本那点 “家丑” 摆到了明面上,所谓的明治维新奇迹,说到底就是靠抢中国的钱才搭起了架子。1868 年倒幕成功后,明治政府确实搞了不少大动作,废藩置县把权力收归中央,地税改革按土地价值收税,看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样子,实则账本早就烂得没法看了。 1871 到 1872 年度,日本全年财政收入才 5044.5 万日元,光给旧武士的俸禄就占了 1607.2 万,几乎吞掉一半收入,这还没算上接手旧藩留下的巨额债务,以及推行征兵制、修建铁路的开销,新政府简直是刚开张就欠了一屁股债。 为了甩掉武士俸禄这个大包袱,明治政府想出个 “金禄公债” 的法子,说白了就是把武士的铁饭碗换成纸糊的公债,一次性买断工龄。17400 万日元的公债发下去,表面看政府不用年年掏钱了,实则埋下了更大的祸根。 高级武士拿着巨额公债去开银行、办企业,比如 1877 年成立的第十五国立银行,1782 万日元资金全是华族的公债变来的,成了名副其实的 “贵族银行”。 可下级武士就惨了,公债利息低还得抽签偿还,实际价值只够东京最低工资的三分之一,不少人只能去码头扛活、拉黄包车,甚至让妻女去工厂做工,富冈缫丝厂的女工里就有上百名武士子女,昔日的 “士族荣光” 早成了笑话。 这种不公很快炸了锅,其实早在 1873 年,财政困局就逼得西乡隆盛想出了 “征韩论” 的歪招,打算侵略朝鲜掠夺财富填窟窿,还计划亲自去朝鲜寻衅找开战借口,幸亏被出访欧美的岩仓使节团拦住,不然日本可能早就在对外冒险中栽了跟头。 到 1877 年,西乡隆盛还是带着萨摩藩旧武士起兵造反,也就是西南战争。这场仗名义上是检验明治军事改革的成果,实则把政府的财政漏洞撕得更大。 政府军虽然靠着 “四民皆兵” 的新体制赢了,但军费花得像流水,还得花钱统一兵器规格、搞国产化,著名的村田式步枪就是这时候被逼出来的。 经此一役,本就拮据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当时日本连像样的钢铁厂都没有,想搞工业化连原材料都得靠进口,1889 年全国现代银行才 218 家,资本总额仅 3189 万元,所谓的维新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挣扎。 真正让日本喘过气的,正是从中国抢来的甲午战争赔款。1895 年《马关条约》一签,日本一下拿到 2.3 亿两白银,加上三国干涉还辽的 3000 万两 “赎辽费”,按 1899 年比价折合 36450 余万日元,相当于日本近 4 年的财政收入,这还没算上日军在战争中直接掠夺的 1 亿多两财富。 要知道当时日本全年财政收入折合白银才 6000 多万两,这场战争日本实际军费花了 22367 万日元,是清朝的近 4 倍,这笔赔款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 “救命钱”。 日本把近一半赔款直接砸进军备,海军独得 12500 万日元造舰,陆军也跟着扩编,短短几年就把 6 个师团扩到 12 个,海军舰队规模直接翻倍,彻底摸清了 “靠战争养战争” 的门道。 工业上更是靠这笔赔款搭起了骨架,日本用 1920 万日元赔款从德国引进设备,建了二战前最大的官营钢铁厂八幡制铁所。 这家工厂根本离不开中国的资源,原料全靠从湖北大冶铁矿抢铁砂,1908 到 1915 年间每年运走 6-7 万吨,后来又从抚顺掠走近 2 亿吨优质煤炭,光煤炭就赚了 26.28 亿日元。 有了钢铁支撑,日本军工才算真正起步,1941 年太平洋战争时,210 艘大型军舰、近 3400 辆坦克,大部分用的都是八幡制铁所的钢材。 赔款还帮日本完成了金融升级,1897 年拿出 7260 余万日元赔款金货当准备金,顺利推行金本位制,一下打通了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连接,之前求而不得的工业化资金难题,靠抢中国彻底解决了。 要知道甲午前日本想发军事公债都困难,甲午战后靠着赔款背书,一次就能募集 7695 万日元,金融底气全是抢来的。 再看甲午前后的对比,就能明白石破茂说的 “奇迹起点” 有多假。甲午前日本公司才 2884 家,资本总额 2.5 亿日元,还不到赔款的零头;甲午后十年,公司数量飙到 8895 家,资本翻了近两番冲到 9.3 亿日元。 就连所谓的 “教育普及”,也沾了赔款的光,日本专门从赔款里拨出 1000 万日元当教育基金,可这笔钱连赔款零头都不到,却被吹成 “重视教育” 的证据。 要是没有这笔赔款,日本连养活扩编的军队都难,更别提建钢铁厂、搞金本位了,1894 年之前日本的工业化全靠小打小闹,连像样的重工业基础都没有,说不定早就在财政崩溃中退回藩阀割据的老路。

0 阅读:48
迎丝的趣事

迎丝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