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被“中断”访华之路后,德国国内各界“火力全开”!任何指责中国的行为都是愚蠢的做法!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默茨政府的超级外交灾难! 顺着这一观点往下看,这场所谓的“外交灾难”从根上就透着股为选举算计却玩脱了的味道。默茨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掌舵的政府根基有多不稳,基民盟和社民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在联邦议院里只握有13席的微弱多数,两党民调支持率加起来也才在40%上下徘徊,旁边还有得票率19.5%的选择党虎视眈眈。 这种时候,想靠对外秀强硬来巩固基民盟的基本盘,本就是场风险极高的赌博,偏巧他选了最不能乱碰的对华关系当赌注,还派了个一门心思要“刷存在感”的瓦德富尔当执行者。 瓦德富尔这趟没成行的访华,从头到尾都透着股矛盾的荒诞感。 出发前对着路透社放话,一边说要劝中方松绑稀土出口,身后还跟着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和稀土进口商Noble Elements的董事总经理,活脱脱一副求合作的架势;转头就扯上台海问题,说什么暴力冲突会影响全球繁荣,暗戳戳要给中国立规矩,甚至隐晦地提“自己定义一中政策”,把别人的内政当成了刷政治筹码的工具。 他大概忘了,德国那号称“欧洲工业发动机”的制造业,早被中国稀土掐住了喉咙。德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最低都有65.5%,高的时候能到95%,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风力发电机的高性能永磁体,92%以上都得靠中国供应。 之前中方刚出台稀土出口管制,大众、宝马这些巨头就慌了神,立马乖乖提交供应链数据,开放生产线供审查,就为换张六个月的出口许可证,那些中小型企业更是差点因为断供停产,德国驻华大使馆都得罕见地递“优先名单”求审批,这时候摆强硬姿态,简直是拿着自家饭碗碰瓷。 更有意思的是,瓦德富尔所谓的“对华强硬”,压根没得到国内真正说了算的力量支持。访华行程一推迟,执政联盟里的社会民主党立马跳出来批评,说这释放了“不良信号”,在全球局势紧张的时候断了直接对话的路太不明智。 企业界更是急得跳脚,要知道2024年中国还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2025年前8个月中国又重新超越美国坐回这个位置,德国经济已经停滞3年了,要是中德经贸再受冲击,制造业根本扛不住。 这些企业心里门儿清,瓦德富尔嘴里的“原则”换不来生产线的运转,也填不上经济停滞的窟窿,比起虚无的政治姿态,他们更需要稳定的稀土供应和中国市场。 英国《金融时报》那句“超级外交灾难”的评价,算是点透了这事儿的本质。默茨想靠对外强硬凝聚支持,却没算准国内的实际利益牵绊,瓦德富尔想靠对华表态往上爬,却拎不清外交和经济的轻重。 要知道默茨政府本来就面临结构性的“领导力困境”,军事硬实力不够,欧盟里又受一票否决制限制,国内执政联盟矛盾还多,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就不错了,偏要在对华关系上瞎折腾。 中国外交部早就把话说得明明白白,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事实改不了,稀土出口管制是依法依规的正常操作,还给欧盟企业提供了审批便利,人家根本不吃“又要好处又挑事”那一套。 瓦德富尔大概以为喊几句强硬口号就能两头讨好,既能在国内捞取政治资本,又能逼着中国让步,却忘了外交讲究的是对等和务实。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跟着他去,是为了谈生意不是为了看他挑事,稀土进口商求的是稳定供应不是听他讲大道理,结果他把访华搞成了“政治秀”,最后行程推迟,生意没谈成,还惹得国内各界群起而攻之。 社民党的批评、企业界的焦虑、媒体的嘲讽,说到底都是在戳破这场政治算计的虚妄——德国经济的命门攥在制造业手里,制造业的命门之一就在中国稀土和中国市场里,这时候跳出来指责中国,无异于给自己的经济脖子上套绳子。 默茨要是真为基民盟的选举盘算,该看看企业界的现实选择。大众、宝马为了稀土许可证都能主动开放生产线,中小型企业为了不停产甘愿低头,这些企业背后连着无数就业岗位,而就业岗位直接关系到选民的投票倾向。 瓦德富尔的强硬表态换不来选票,反而可能因为影响企业经营得罪选民,这种捡芝麻丢西瓜的操作,难怪会被骂“愚蠢”。 中国这边早就把态度摆得清清楚楚,合作可以,但得拿出诚意,想一边占便宜一边指手画脚,门都没有。 这场所谓的“外交灾难”,说白了就是政客为了选票的短视操作,撞上了经济利益的硬现实,最后只能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下场。

 
								
胜一
中国不是招待所,想来就来,想去就去,不是那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