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美澳生产的稀土真的可能用不完,不是因为需求大,也不是因为产量大,而是因为有可能根本用不上。 先看那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项目进度,美澳上个月刚签了85亿美元的协议,号称要撬动五百多亿的资源开发,可真扒开细节看,全是没落地的画饼。澳大利亚Arafura公司的Nolans稀土项目,说是能年产四千多吨钕镨氧化物,还跟韩国现代、德国西门子签了承购协议。 但这项目2025年才刚启动建设,业内都清楚这类矿山的建设周期至少要三年,一年后别说满产,能不能挖出第一铲矿都得打问号。 美国自己的项目更拖沓,给莱纳斯公司2.58亿美元建得州重稀土精炼厂,可这家公司至今还得靠马来西亚的工厂加工,美国本土连条成熟的分离生产线都没有。行业专家早说了,建这种精炼厂光工艺调试就得三五年,一年时间连厂房都未必能封顶。 更关键的是,稀土这东西不是挖出来就能用的,一堆原矿得经过上百次化学萃取,把里面的镨、钕、镝这些元素拆分开,提纯到99.9%以上才能进工厂造磁体。这手艺可不是砸钱就能速成的。澳大利亚折腾了这么多年,连个像样的本土精炼设施都没有,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工厂还老因为环保问题停产。 美国地质调查局去年的报告说得明白,他们92%的稀土都得靠进口,重稀土精炼更是完全空白。中国现在握着全球近90%的精炼产能,光钕铁硼磁铁一年就能产30万吨,而美国的目标才1000吨,这差距根本不是一年能补上的。美澳现在连“把矿变成能用的材料”这步都跨不过去,就算挖出来一堆原矿,也只能堆在矿场里当石头看。 就算他们真能奇迹般造出合格的稀土材料,市场也未必买账,美澳搞了个“价格下限”机制,美国国防部给重稀土磁体定了每公斤110美元的托底价,可现在市场价才60美元左右。下游企业又不傻,放着便宜又稳定的货源不用,非要买贵一倍的? 更要命的是中国的出口管控越来越严,今年前三季度稀土出口量已经降了18%,新政策还把境外用中国技术的企业都纳入审批范围。美澳的稀土加工设备说不定都沾着中国技术的边,真生产出产品,下游厂商用的时候可能都得先办审批,谁愿意给自己找这麻烦。 那些跟Arafura签了承购协议的企业,真到交货的时候大概率会找各种理由拖,毕竟没人想做亏本买卖。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全球稀土需求的盘子就那么大,而且得靠完整的产业链消化,2025年全球稀土市场规模才72亿美元,主要需求都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风电这些领域。中国不仅能炼稀土,还能直接造永磁体、电机,从矿到终端产品一套全有,成本能压到最低。美澳就算能产出精炼稀土,也得找地方加工成磁材,再卖给车企和风机厂。 可这些下游企业的供应链早就跟中国绑死了,换供应商得重新做适配、测性能,光认证周期就不止一年。更别说现在重稀土还面临供给缺口,缅甸因为战乱出口锐减,美澳的重稀土产能又跟不上,就算他们的轻稀土能造出来,也填补不了市场的核心需求,自然会被晾在一边。 美国智库CSIS早就泼过冷水,说建立不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链至少要10到20年,特朗普喊“一年后用不完”,更像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政治口号。稀土产业从来不是挖个矿、建个厂就能成的,得有技术积累、产业链配套,还得有市场认可。 美澳现在急着搞“去中国化”,却跳过了最关键的基础建设,一门心思靠砸钱催产能,这种违背产业规律的操作,到头来只能是矿挖出来没人炼,炼出来没人要,所谓“用不完”不过是产能闲置的好听说法罢了。 说到底,一年后美澳的稀土不是真的“多到用不完”,而是根本没进入市场的资格,技术卡脖子、产业链断条、市场不认可,这三座大山压着,就算矿堆成山,也只能当摆设。所谓的“稀土过剩”,不过是地缘政治操弄下的一场幻觉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