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核磁共振仪,以前飞利浦卖我们3000万。后来,我们自己研发出来了,他扭头就卖280万。这中间蒸发的2720万,是什么?是我们的命。 核磁共振仪的定价背后,既藏着技术权力的分配逻辑,也深深牵动着万千民众的生命命运与生存质量。 从一台动辄三千万人民币,到如今跌落至二百八十万,这背后是一场围绕“定价权”的无声战争,揭示了一个冰冷的商业现实。 曾几何时,全球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市场格局,一直由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和美国 GE 三家行业巨头共同主导。 一台飞利浦的3.0T核磁共振仪,标价曾高达三千万,某些型号甚至达到三千二百万,这笔钱超过了许多县级医院多年的总预算。 这三千万的天价,封装的并非只是设备本身的制造成本。问题的关键核心是技术上的高墙,以核磁共振仪的核心部件超导磁体为例,它的成本过去曾占设备总价的六成,这也是巨头们实现技术垄断的关键环节。 国外厂商通过复杂的专利组合构筑护城河,销售时甚至强制捆绑多达二十七项专利授权,将后来者彻底拒之门外。 这种策略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医疗资源鸿沟。中西部地区的县乡级医院根本无力采购,当地病患只能长途跋涉,跨省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寻求一次检查,而单次上千元的费用对普通家庭也是沉重负担。 购置费仅仅是“入场券”,后续的隐形账单才是真正的利润陷阱。设备运行所需的液氦冷却剂,每年有约5%的自然蒸发,仅补充一次的费用就高达六十万元。这让许多医院陷入“买得起,用不起”的窘境。 维修领域暴利惊人。在中国市场成本不过千元的滤波板,外商维修报价竟飙升至十八万,如此巨大的价格落差,可见维修行业暴利。 外国工程师上门八小时,服务费可达二十万元,并且维修期间会排他性地禁止中方工程师在场学习。 更致命的是效率。外商普遍采取“只换不修”的策略,一个零件的更换周期可能长达数月,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 从软件升级的单次计费,到遥遥无期的维修苦等,整套服务体系俨然被精心打造为一个环环相扣、持续生利的闭环,让消费者陷入其中。 变革源于国家层面坚定不移决心。 “十四五” 规划明确提出战略目标:推动高端医疗装备实现自主可控,这一部署既回应了临床需求与公共卫生保障的迫切需要,也为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方向。 早在2011年,联影医疗便联合中科院等机构组建团队,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攻关。2015年,国内十多家企业组成攻坚联盟,协同作战。 这场攻关是一场精确的“拆弹”。 科研团队首先瞄准了成本最高的超导磁体,他们硬是把每米价格一万元的超导电线成本降到了一千元,直接将超导磁体在设备总价中的占比从60%砍到了30%。 随后,团队又攻克了液氦密闭技术,大大减少了高昂的冷却剂消耗。更重要的是,国产设备在性能上实现了超越,其成像速度比部分进口机型还要快20%。核心技术的全面突破,最终让全产业链的自主率达到了98%。 2023年,国产3.0T核磁共振仪实现规模化生产,以约二百六十万人民币的定价进入市场。市场反应迅如闪电,立竿见影。 像飞利浦这类进口品牌,报价从三千万元、一千二百万元一路暴跌,如高台跳水般,最终降至二百八十万元。定价权,终于回到了自己手中。 走自主创新之路所收获的成果,最终化作了惠及大众的丰厚社会红利。基层医院的核磁共振设备覆盖率得以翻倍。医院省下的采购费用,可以用来增设康复科,或者再添置几台CT机。 现在普通人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先进的医疗诊断,不仅方便,花费还比以前低了不少。 市场的理性回归,从不依赖于任何商业巨头的“良心发现”。真正的硬气,从来都来自把核心技术稳稳攥在自己手里的硬核实力。 如同高铁和盾构机一样,核磁共振仪的自主化,是中国科技力量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又一个生动范例。 信息源:《自主研发,国产核磁共振实现量产》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