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由韩宗琦负责为其穿寿衣,可当韩宗琦接过卫士们递过来的寿衣后顿时生气了:“你们这是什么意思?怎么拿出这样的衣服?你们跟总理那么多年,你们对得起他吗?!”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在江苏淮安,原籍浙江绍兴,家里原本是官宦世家,但后来家境衰落。他小时候接受严格教育,四岁开始家教,五岁进私塾。1904年随家人搬到淮安清江浦,在祖父办的学校念书。1910年去辽宁,先在银冈书院学习,然后转到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学国文、历史和英语,成绩一直拔尖,还受古典书影响,早早想为国家出力。家里变故多,母亲和养母早逝,他跟着伯父到处跑,经历了不少苦日子。这段童年让他从小就懂事,养成坚韧性格。 1913年周恩来到天津,考上南开学校,到1917年毕业。在校时当过校刊主编、辩论会副主席,还演话剧,比如扮女主角,在天津和北京引起注意。他和同学办敬业乐群会,组织集体活动,练出领导本事。毕业后没多久,1917年去日本留学,在高等预备学校和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念书,接触马克思主义。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欧洲支部,当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欧洲支部书记。这些经历让他从学生变成革命者,奠定一辈子基础。 1924年周恩来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推动国共合作。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进中央苏区,任苏区中央局书记。1934年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支持战略转变。1936年西安事变中当谈判代表,促进抗日统一战线。1945年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这些年他忙组织起义、外交,脚不沾地,积累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他当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一直干到1976年1月8日逝世,享年78岁。工作上他勤奋到深夜,生活却极简朴,坚持到最后。 周恩来一生注重节俭,这在处理后事时体现明显。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他在北京医院因膀胱癌去世。警卫员韩宗琦负责后事,他跟周恩来多年,知道其习惯。遗体移到医院地下冷藏室,工作人员从中南海西花厅取来旧紫布包袱,里面是一件灰色旧衬衣,布料泛黄,领口磨损,袖口补丁明显。韩宗琦看到后生气,质问工作人员用意,并说他们跟周恩来多年是否对得起他。工作人员解释,这是周恩来衣柜里最好的衣服,周恩来衣柜多旧物,没新衣。 韩宗琦接受解释,按周恩来遗愿给他穿上这件衣服,用别针固定领口。理发师朱殿华接着刮胡子,梳理头发,整理遗容。周恩来平时衣服破了补着穿,西花厅木椅坐到发亮,吃饭不剩菜,身边人清楚他的作风。去世后用旧衣当寿衣,正好反映他一贯节俭。1972年他确诊膀胱癌,还继续工作,没停下。这件事后来传开,让很多人看到一位领导人的真实一面,不是表面文章。 周恩来对节俭的坚持,从早年就开始。留学时他省吃俭用,回国后在革命中更注重资源分配。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总理,他管国家大事,但个人生活从不讲究。衣服穿旧了补,家具用旧了不换,饮食简单不浪费。这种作风影响身边很多人,包括警卫员。韩宗琦作为贴身警卫,亲眼见他这样过日子,所以对那件旧寿衣虽先生气,但很快理解。周恩来遗愿不留骨灰,不建墓,就是要一切从简,不给国家添负担。 1月11日下午,周恩来遗体告别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各地民众前来悼念。灵柩放大厅中央,盖党旗,四周花圈。参加者依次默哀。结束后,工作人员抬灵柩,准备运走。1月15日,灵车从人民大会堂出发,去八宝山火化。长安街两侧民众站满,队伍长数里。灵车慢行,民众注视,无喧哗。到八宝山,灵柩进火化车间二号告别室。工人开棺,取党旗,把遗体入炉。火化后,骨灰按遗愿撒入江河,不留痕迹。 韩宗琦继续在警卫局工作到退休,生活低调。朱殿华晚年常提为周恩来整理遗容的事,认为那是重要职责。周恩来去世标志一个时代结束,他的为民作风留在民众记忆里。全国各地自发悼念,体现他影响力。骨灰撒入江河,象征他一生融入国家,不求个人痕迹。这种处理方式,也让后人看到他的朴实。

 
									 
									 
									![每日一片《试吃者》[星星][星星][星星][星星](2025)根据二战时期真实](http://image.uczzd.cn/2788081457736646611.jpg?id=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