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03 20:54:57

“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4年,国务院发布文件指出华北地区存在地震风险,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因地理位置特殊,被列为重点监测区域,青龙县委书记冉广岐深感责任重大,认为防灾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而应付诸实际行动,在他的推动下,县里设立了地震观测站,并逐渐形成覆盖全县的监测网络,这些观测点既依赖仪器记录数据,也发动群众观察井水变化、动物反常等传统方式,干部们日常工作之余,还要学习地震知识手册,连冉广岐自己也常到各观测点了解情况,这些看似繁杂琐碎的小事,最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6年7月中旬,青龙县地震办公室负责人王春青参加了一次全省地震群测群防会议,从会上传来的信息显示,唐山及周边地区可能在7月下旬至8月初发生强震,与此同时,青龙县的监测数据也出现异常,井水水位波动异常明显,动物行为也反常增多,王春青意识到信息的严峻性,立即赶回青龙县,将情况报告给冉广岐,作为县里主要负责人,冉广岐深知地震的突发性和破坏力,他通过地图比对发现,青龙距离唐山仅百余公里,一旦发生强震,后果不堪设想,但此时并没有上级明确下达的临震预报,是否采取防震措施,成为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在县委会议上,不少人提出担忧,有人认为地震预报缺乏精确性,贸然行动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甚至影响正常生产工作,也有人建议等待进一步指示,以免因判断错误承担责任,面对这些不同意见,冉广岐没有犹豫,他清楚,地震可能带来的损失无法弥补,而防震工作即使出现偏差,也只是暂时的生产影响,经过深思熟虑,他当即拍板,全县必须立即动员,提前做好防震准备,并要求最大限度减少风险。   很快,青龙县成立了防震指挥部,全面部署疏散工作,全县干部被分派到各个村庄,逐户通知村民撤离到安全的空地上,广播喇叭反复播放防震知识,学校将课桌搬到操场,村民开始搭建防震棚,供销社将日常生活物资摆到路边售卖,方便群众采购,夜晚,田间地头、操场、空旷的河滩上,成千上万的居民挤在一起,点起柴火,铺上席子,暂时安身,一些村民起初对撤离持怀疑态度,但在连续的宣传动员和异常现象的刺激下,大部分人都选择相信,积极配合干部工作。   为了确保没有人被遗漏,冉广岐亲自带着干部深入各个村庄,挨家挨户检查,他要求每一名干部必须把防震措施落到实处,绝不允许任何人抱侥幸心理留在危房中,面对群众的疑虑和不满,干部们耐心解释,并提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供销社调集铁丝、木料等物资用于搭建棚子,医疗队巡回提供药物和诊疗,尽量减轻群众的不适,在这场全县总动员中,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形成了强大的行动合力。   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青龙县距离震中仅百余公里,震感极为强烈,短短几分钟内,房屋如同积木般纷纷倒塌,砖瓦散落一地,由于居民早已撤离到空地,几乎没有人被砸伤,据统计,全县房屋损坏18万间,其中倒塌7300多间,然而47万人中只有一位因惊吓诱发心脏病离世,这一数据在震后被公布时,震惊了外界,相比唐山24万的遇难人数,青龙县创造了近乎奇迹般的生还率。   震后,青龙县迅速转入救援和恢复工作,冉广岐组织干部挨家挨户排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伤者或困在废墟中的居民,同时,青龙县成为唐山大地震的重要后方,调集粮食、药品、帐篷等物资,支援灾区救援,县里的学校、医院被改为临时安置点,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积极参与救灾行动,虽然地震对青龙县的经济和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但由于人员安全得到了保障,恢复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   这一事件的背后,是科学预警、群测群防和果断决策的共同作用,青龙县的防震行动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长期防灾准备和扎实基层工作的基础之上,1974年国务院发布的文件,为青龙县提供了政策支持;1975年海城地震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推动了地震监测网络的完善,而在危急时刻,冉广岐以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责任感,突破层级限制,将模糊的地震预测转化为具体的防震措施,这种敢于担当、不惧压力的精神,是青龙县成功的关键。  

0 阅读:8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