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报道,北京,一个顾客想吃油条,就要了一根,结果这根油条出现在他面前,

霁雾阙任 2025-11-04 15:07:01

10月31日报道,北京,一个顾客想吃油条,就要了一根,结果这根油条出现在他面前,吓了他一跳,当他得知价钱时,更是直呼遇到了油条刺客,这根油条竟然要39元,对此市监局的人回复,这是明码标价的,是符合市场调节规则的,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吃或者不吃。     张大哥(化名)在三里屯附近转悠,看见一家老字号招牌挺亮,就想着进去吃点热乎的。油条嘛,从小吃到大,最普通不过。     菜单递过来后,张大哥只瞄了两眼主食区,根本没细看价格,就随口跟服务员说:“来根油条,再来碗热豆浆。”   服务员又确认了一句:“要咱们的招牌油条吗?”   张大哥当时也没多想,以为就是普通油条稍微大点,顺嘴就答:“行,就那个吧。”     不一会儿,油条端上桌,他一看,愣是被惊了一下,这哪是油条啊,简直是“油条巨无霸”。     比平时早餐摊上的粗一倍多,长度快赶上他的小臂。     外皮炸得金黄酥脆,表面还撒了葱花和一层碎坚果,看着挺讲究。     油香混着坚果味一股脑扑面而来,确实挺诱人。     张大哥拿起筷子试着掰了一下,发现外头脆得掉渣,里面却挺软,冒着点热气。     他还笑着对旁边的朋友说:“这油条还真挺精致的,估计得挺贵。”     说归说,他心里其实也没真往高价上想,顶多十几块一根吧。     可他哪里想到,等结账一看,账单上那一行“油条,39元”,直接让他脸上的笑全僵了。     “大清早的,这也太离谱了吧?!”张大哥当场就不乐意了,但毕竟吃都吃了,钱也只能付。     回到家,他越想越气,把这事儿发到了网上,一下子炸开了锅。     网友们比他还激动,有人骂“这不是明抢嘛”,有人算账:“路边摊三块一根,这得翻十几倍”,还有人打电话去市监局举报。     很快,市场监管局回应了:商家明码标价,属于市场调节价范畴,消费者可自主选择。     这话一出,网上立刻分成了两派。   一派替商家说话:“人家写得明明白白,‘半米非矾油条’几个字还特显眼,价格也在旁边。用的是高筋面粉、低温发酵、纯手工拉制,不加明矾,这工艺摆那儿,贵也有道理。”     店员也解释说,这油条之前还因为成本高下架过,是顾客反复催着又上的。     另一派人却替顾客打抱不平:“非矾啥意思?谁懂啊,这不是忽悠人嘛?”     还有网友搬出哈尔滨八十厘米的大麻花作对比:“人家八十厘米才卖十块。”有人还翻出老账,说“西贝21块的馒头”都被骂成那样,这39块的油条更夸张。     其实仔细一想,这事也没那么复杂。     监管部门说得没错,明码标价,价格自由,商家没犯法。     但顾客那口气也不难理解。     谁能想到一根油条要花三十多块?在普通人心里,油条就该是几块钱的早点,吃的就是一个实惠。     你突然来个“高端版”,还不提醒一句,难免让人觉得被坑了。     有意思的是,这场风波还“顺带”洗白了西贝。     之前21块的馒头被骂得狗血淋头,现在倒好,网友纷纷留言:“对不起,之前骂早了,这下看西贝还挺厚道。”     再回头看这事,说白了就是沟通出了问题。     张大哥点单前要是瞄一眼菜单,或者服务员提醒一句“我们这油条是半米长的,39一根哦”,估计也就没这热搜。     商家如果把“非矾”写得通俗点,比如“无添加油条,更健康”,也许大家更能接受。     说到底,39元的油条没违法,但确实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消费常识”。     监管局管的是合法,但消费者在意的,是“花钱图个心安”。     有人专门去尝鲜,说口感确实酥脆,就是价格太硬     更多人则笑笑,掏出十块钱去路边摊买了俩热乎油条加杯豆浆,吃得更舒服。     有网友总结得挺到位:“早饭这玩意儿,吃的是味儿,也是心情。再精致的油条,也比不上三块钱那根的烟火气。”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中国商报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