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于和伟说:“我上大一的时候,有天家里来电话,说我大姐去世了,肺癌,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愣坐着,没有眼泪,按理说那么亲的姐姐,去世了应该去哭,应该很难过,那我怎么就没有眼泪呢?” 大姐的葬礼上,于和伟身边站满了亲戚,大家看他神情麻木,没有掉一滴泪,有人压低声音说,怎么连最疼你的那个人走了,你都没有流泪,是不是太冷血了。只有于和伟自己知道,那份麻木不是冷漠,而是突如其来的噩耗砸懵了他的神经,让悲伤暂时失去了宣泄的出口。他出生在辽宁抚顺一个普通家庭,家中兄弟姐妹8人,他是最小的那个,而大姐就像母亲一样照顾着他长大——在他记忆里,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大姐总是把省下来的口粮塞给他,冬天把他冻得通红的小手揣进自己怀里暖着,就连他后来考上上海戏剧学院,也是大姐东拼西凑帮他凑齐了学费和路费。 这份跨越血缘的疼爱,早已刻进他的骨子里,可当死亡突然将这份温暖抽走时,他的大脑却陷入了短暂的“宕机”。葬礼上的窃窃私语像细针一样扎在他心上,但他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那种“想哭却哭不出来”的窒息感。直到葬礼结束后,他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宿舍,看着桌上大姐临行前塞给他的那包炒花生,指尖触到包装袋上还残留的温度,积压的情绪才轰然决堤,他蹲在地上,抱着膝盖哭到浑身发抖,那一刻才真正接受了大姐永远离开的事实。 后来在采访中回忆起这段往事,于和伟曾坦言,年少时的自己不懂情绪的复杂性,也一度因旁人的误解怀疑过自己。但随着年岁渐长,经历了更多人生的悲欢离合,他才明白,悲伤从不是只有流泪这一种模样,有些人的难过藏在沉默里,有些人的痛苦滞后在时光中,而他对大姐的情感,早已化作了成长路上的力量。在他后来塑造的诸多经典角色里,无论是隐忍的英雄还是细腻的普通人,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的共情力,这份共情,或许就来自当年那段被误解的悲伤,让他更懂人性深处那些未说出口的柔软。 于和伟的经历,也戳中了很多人相似的记忆——生活里总有这样的时刻,面对至亲的离别、突如其来的打击,第一反应不是痛哭,而是茫然和麻木。这并非冷血,而是人类情绪自我保护的本能,就像突然遭遇重击时身体会瞬间僵硬,情绪也会在极致的痛苦中暂时“关闭”,等待内心慢慢消化那份沉重。那些曾误解他的亲戚,或许也是出于对逝者的惋惜,才用最直观的方式评判了他的情绪,却忽略了悲伤本就有千万种模样。 如今的于和伟,早已学会与那段过往和解,他把对大姐的思念藏进每一次对角色的打磨里,藏进对家人的珍惜中。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人,情绪从没有标准答案,不必用他人的眼光定义自己的悲伤,那些未曾在人前落下的泪,未必不是最深沉的怀念。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