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量与指数双筑底!A股绝地反击,空头窗口持续收窄
11月4日,A股上演震撼“V型反转”:创业板指数盘中一度重挫超2%,上证综指最低触及3930点,距市场核心支撑位3950点仅一步之遥,好在低位资金承接力凸显,尾盘两大指数同步回升,上证综指守住关键支撑,创业板最终收涨1%,全天震荡幅度超3%。成交端持续放量,全天成交额逼近1.9万亿元,接近2万亿元量级,成交量与指数形成“双筑底”形态,市场韧性超预期。
这波反转并非偶然。10月底以来,市场在利好消息落地初期反应平淡,部分投资者提前获利了结,叠加11月初的情绪性杀跌,看似恐慌实则是板块轮动加速下的“误伤”——11月4日盘中超4000只个股下跌,收盘时却有超4000只个股回升,85只个股涨停,资金并未大规模撤离,而是在板块间快速切换。
当前市场流动性与政策面暖意渐浓:央行持续通过逆回购投放流动性,缓解年底资金压力;中美经贸关系缓和,贸易会谈成效逐步显现,为出口型企业释放利好空间;年内已有86只新基金一日售罄,百亿基金经理产品再度受追捧,居民资金通过基金渠道稳步流入股市,投资者信心正在修复。
但市场游戏规则已变:注册制下上市公司数量扩容、行业结构更趋复杂,传统4000点关口已从“估值天花板”变为“心理拉锯位”,单纯看点位的旧逻辑早已失效。资金动向清晰揭示新趋势:自10月28日起,市场多次上演“先跌后涨”,涨停个股持续涌现,资金不再盲目追逐热点,而是有计划布局估值偏低、分红稳定、具备国产替代逻辑的核心方向,与一季度相比,本轮板块轮动更具条理、节奏更稳健。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钱不少但缺信心”的矛盾依然存在:散户频繁操作反而亏损,机构调整仓位、游资追逐热点、外资进进出出,看似混乱的表象下,是资金对“确定性”的集体追捧。银行等高股息资产仍是“压舱石”,科技股从估值炒作转向业绩比拼,而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承接AI算力需求的基础设施板块,成为资金新宠。
市场关键临界点已近:若连续三天放量跌破3900点,可能触发程序化交易连锁止损;但一旦成交量突破2万亿元,且科创板、创业板率先企稳,市场情绪将快速回暖。说到底,当前市场缺的不是分析工具,而是长期持股的耐心。随着政策利好持续释放、资金布局逐步落地,“双筑底”后的A股反弹动能正在积蓄,留给空头的时间已然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