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30 亿吨铁矿重见天日,美国媒体:中国将改写全球铁矿格局!11 月 4 日台媒爆料,一条全新铁路在西非正式投入运营,西芒杜铁矿将在今年实现出口,然而这样的状况也引来外媒的担忧:中国从未拥有过如此程度的海运铁矿定价权!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十年前,中国钢铁企业的采购代表还得在澳大利亚矿商的会议室外干等报价,那时候的铁矿谈判就像是一场单边游戏——别人定价我们买单,可现在一艘满载着西芒杜铁矿的货轮正从几内亚驶向青岛港,船上那一块块65%品位的铁矿石,不只是钢的原料,更是一种全新的底气。 西芒杜,这座藏在几内亚高原深处的铁矿,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块处女矿”,它的铁含量高得惊人,平均65%,比澳洲主流矿区整整高出六个百分点,同样是一吨矿石,它能多炼出50公斤铁,对钢厂来说相当于天然减负。 过去,力拓盯着这座矿看了三十年,七任CEO换了又换,谁都算不过那笔账——修铁路、建港口,至少得砸两百亿美元,于是,这块宝贝矿就成了摆设,直到中国企业接手,一切才开始动起来。 2019年,中铝、宝武、中铁建、中国港湾等企业组了个庞大的“赢联盟”,直接接下北区块的开发权,中国人有个习惯,既然要干,就要把路修通,于是560公里的跨国铁路从山林里一点点爬出来,桥梁、隧道、T梁一座接一座。 高原酷热、蚊虫成灾,工人们把脸晒得通红,汗水顺着安全帽滴到钢轨上,反射着阳光,等铁路全线贯通,力拓高管都忍不住感叹:“这要换成我们,光论证可能还在PPT里。” 如今的西芒杜,已经不再是那片孤立的矿山,铁路、港口、通信、电力一应俱全,140台巨型机车能一次拉动八千吨矿石,从矿区到港口只需30小时,首批矿船出海的那天,几内亚首都的街头挂满了“西芒杜2040”的横幅,当地人把这条铁路叫“通往未来的钢铁线”,对几内亚来说,它不只是出口项目,更是能让GDP暴涨四分之一的国运工程。 而这趟从丛林到海岸的旅程,改变的不止几内亚的命运,也重新洗牌了全球铁矿的格局,过去的世界铁矿市场,澳大利亚和巴西说一不二,普氏指数成了“看不见的锁链”,几十家矿商的报价能左右全球价格。 2023年中国钢企炼出了全球七成的钢,却被迫承担高价原料——澳洲铁矿三四十美元的成本,卖到中国要一百多,利润率高达60%。而中国几千家钢企加起来,平均利润率连1%都不到。 西芒杜的投产让局势第一次松动,每年6000万吨高品位铁矿运往中国,能替代澳矿近十分之一的份额,更重要的是,这些矿石按人民币计价。过去,哪怕是和巴西、澳洲谈合同,都得看美元汇率的脸色。 现在青岛港、曹妃甸港推出的人民币现货指数,已经开始在国际结算中发挥作用,中铝早年持有力拓股份,推动他们用人民币签约;巴西淡水河谷2017年也跟进;连澳洲FMG这样的矿商,都靠中国贷款撑过金融危机,如今也愿意接人民币,货币的背后,是力量的平衡。 这场变化,让澳洲有点坐不住,高品位矿的大量入市意味着市场价格可能跌破85美元,这对高成本矿企无异于当头一棒。 更尴尬的是,力拓的南区矿石运输,还得走中国人修的铁路——等于每卖一船矿,还要给中国交“过路费”,而在非洲,越来越多的资源国主动找上门,希望复制西芒杜模式:你来修铁路、建港口、我出资源、大家分收益,中国人把“基建狂魔”三个字,变成了资源合作的新通行证。 事实上中国的这步棋走得极稳,从铁矿到港口,从运输到结算,这是一场产业链意义上的“包圆”,我们不再只是被动买矿,而是通过建设、融资、运营,把整个铁矿体系握在自己手里,就像当年推广人民币结算天然气、大豆那样,中国正在用实打实的贸易场景,重新定义资源定价的逻辑。 几内亚的夜空下,西芒杜铁路的信号灯在亮着,第一批本地工人开始接受矿业培训,新的钢铁加工厂也在筹建中。 有人说,中国这次是“铁矿外交”的胜利;但更深的意义是,我们终于把过去的“资源焦虑”变成了“产业自信”,从前别人涨价我们皱眉,如今我们造桥修路、拿矿运矿、还自己定价。 那艘驶向青岛的货轮,也许只是个开始,铁矿市场的格局会变,定价权的天平也在倾斜,中国没有靠喊口号赢得位置,而是靠560公里铁路、205座桥梁、上千天的努力,一寸一寸把话语权铺出来,未来,当世界再次谈起铁矿价格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先看一眼几内亚的地图——那儿有中国人的铁路,也有中国的答案。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