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灯光黯淡,大幕缓缓拉开,熟悉的锣鼓点敲击着观众的心弦。
当《四郎探母》的剧情进展到“见娘”的段落时,许多观众的心头却涌起一丝难以言说的失落。
这出戏,似乎总缺了点什么。
马派老生演员饰演的杨延辉,往往只出现在“见妻”、“哭堂”、“回令”这几场戏中。
他们的身影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留给观众的,只是一个片段化的记忆,这让不少观众困惑,马派老生的经典剧目里,《四郎探母》为何总是演不全?
长期以来,京剧舞台上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马派老生演员在《四郎探母》中,只演“见妻”、“哭堂”、“回令”这几场,很少有人会去完整呈现全剧。
这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让许多不了解京剧历史的观众,误以为马派老生的戏路中,根本没有完整的《四郎探母》。
事实并非如此。
马派创始人马连良先生,当年也是演出过全本《四郎探母》的,他饰演的杨延辉,从被困番邦的落魄,到探母回国的复杂心绪,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细腻的刻画和精彩的演绎。
这就像一位擅长长跑的选手,却只被允许参加短跑比赛,他的实力被严重低估了。
只演出部分场次,就好比我们只看到了马连良先生艺术成就的冰山一角,这无疑是对马派艺术的一种损失,也是对观众的一种遗憾。
这种“断章取义”式的演出,让一些年轻的戏迷,甚至对马派老生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他们或许会认为,马派老生就是擅长这几段,而忽略了马连良先生在全剧中的精湛表现,这种误解,无疑是对马派艺术传承的一种阻碍。
《四郎探母》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仅在于它跌宕起伏的剧情,更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挖掘。
杨延辉,这个在异国他乡饱受煎熬的落魄王爷,在面对亲情、爱情、家国情怀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都需要演员在全剧中去逐步展现。
只演出部分场次,无疑会让这个人物的形象变得单薄,失去其应有的深度与感染力。
正如一位资深戏迷所言:“看戏,看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人物的成长与变化,如果只看片段,就好像只尝了一口菜,根本体会不到它的美味。
”
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呼吁,希望能看到马派老生演出全本《四郎探母》。
他们渴望看到马派老生如何演绎杨延辉在番邦的落寞,如何描绘他回乡探母的复杂心情,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中,展现他不同层次的情感。
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杨延辉,而不是一个被割裂的、片段化的形象。
这种呼声,不仅仅是对马派艺术的尊重,更是对京剧艺术的期待,更是对舞台艺术的更高要求。
我们不应该让约定俗成的“惯例”掩盖了艺术的真实面貌。
马连良先生曾经演绎过全本《四郎探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我们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舞台上,马派老生能够勇敢地走出“舒适区”,重新拾起全本《四郎探母》,让观众看到一个更加完整、更加鲜活的杨延辉,让马派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让更多人了解马派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