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稀土拿捏后,老美又盯上了“铜”,妄想用它来掐中国脖子,确实,中国缺“铜”也

寻觅往昔风华 2025-11-07 10:38:56

被中国稀土拿捏后,老美又盯上了“铜”,妄想用它来掐中国脖子,确实,中国缺“铜”也用得多,但遗憾的是,中国早看穿了这套游戏,提前完成布局,如今老美再炒铜价,也只能自嗨,根本卡不动中国!   回顾近些年的中美贸易战,稀土无疑成了争议的焦点,2025年10月,中国商务部宣布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回击了美国加征关税的举动,在美国这边,五角大楼显然坐不住了,于是开始着手建立“关键矿产储备库”,把铜列为重点目标。   美国在精炼铜消费方面的需求巨大,但产量仅占全球的3%,完全依赖进口,尤其是中国,中国每年铜的需求量超过1400万吨,而进口占比70%,美国显然认为这就是“软肋”,试图通过囤积铜资源,推高铜价,以此来制约中国在电动车和电网建设方面的发展。   在美国的囤积行为中,铜期货市场的波动、价格上涨,成为了重要的信号,美国甚至联合日本和加拿大,推动建设储备库,目标是保持40天的铜消费量,而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在短期内铜的供应链似乎略显紧张,但事实上早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这让美国“囤铜”计划显得有些徒劳。   中国如何化解这一困局?早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就将资源保障纳入了战略重点,技术替代成为关键第一步,例如,铝代铜技术在电力传输和汽车线束上已经取得显著进展,铜价高企的情况下,铝显然是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品。   此外,钠离子电池的崛起也为中国提供了另一个解药,中国在钠电池领域的技术领先,2025年上半年,钠离子电池的出货量占全球市场的96%,这不光稳住了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有效切断了对铜的依赖。   除了技术替代,中国还大力加强了本土铜资源的勘探和开采,青藏高原的铜矿、青海德尔尼铜矿的发现,使中国的铜矿产量稳定增加,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铜矿产量将接近100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比例逐年攀升,同时,中国的铜回收体系逐步成熟,废铜的回收利用让国内铜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减少了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美国的囤积策略显然没有预期的效果,尽管五角大楼砸钱搞储备,但中国的全链条优势早已凸显,从技术替代到资源保障,再到高效的回收体系,所有这一切都让中国在应对铜价波动时更加从容,美国的囤铜行动,不仅未能限制中国的能源转型进程,反而加速了中国在新技术领域的布局。   这让人不得不感叹,美国在铜资源上的算盘打得响,但却忽视了中国全面布局的优势。美国试图通过囤积铜来炒高价格,妄图“卡脖子”中国,却低估了中国的韧性和决心,无论是通过技术替代,还是通过资源保障和回收体系,中国已经没有了“卡脖子”的软肋,或许美国应该意识到,单纯依赖资源战术来与中国抗衡,根本无法阻挡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中国的战略眼光早就跨越了短期的铜价波动,更加注重的是长期的产业自主性,正如稀土那场“卡脖子”大战一样,老美如果认为铜能够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杀手锏”,那只能是痴人说梦,面对全球资源的紧张与新兴技术的崛起,所谓的“囤铜”只是美国自我安慰的举动,而中国的未来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么,面对美国的“囤铜”战略,你觉得中国应如何进一步强化资源保障与技术创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38
寻觅往昔风华

寻觅往昔风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