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香港一男子眼神闪烁地对余婉君说:“你丈夫不是王亚樵的心腹吗?”余婉君

尔说娱乐 2025-11-08 13:56:25

1936年,香港一男子眼神闪烁地对余婉君说:“你丈夫不是王亚樵的心腹吗?”余婉君一愣,对方接下来的话让她脸色顿时苍白起来。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令蒋介石、戴笠胆寒的“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 1936年深秋的香港,薄暮笼罩着维多利亚港。 在半山区一栋公寓的客厅里,余婉君斜倚在丝绒沙发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的鎏金镶边。 坐在她对面的男子穿着熨帖的西装,领带夹上的钻石在灯光下闪烁。 远处传来渡轮的汽笛声,混着窗外淅沥的雨声,让房间里的气氛显得格外微妙。 "听说你丈夫曾是王亚樵最得力的助手?" 男子突然发问,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回避的意味。 余婉君的手指微微一颤,茶水在杯中漾起细微的波纹。 她抬眼望向对方,试图从那张波澜不惊的脸上读出真实意图。 此时的上海滩,一场持续数年的追捕正在上演。 自从1932年国联调查团事件后,蒋介石对王亚樵的追杀令就从未撤销。 戴笠调动了大量特务,在上海布下天罗地网,但王亚樵总能化险为夷。 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1933年农历小年夜。 王亚樵原本与弟弟约在赵主教路的公馆团聚,却被妻子王亚瑛识破异常敲门信号。 当特务破门而入时,只看到空荡的房间里,窗帘在寒风中飘动,后阳台的积雪上留着几个模糊的脚印。 戴笠在屡次失手后转变策略。 他先是逮捕了王亚樵的弟弟王述樵和亲信洪耀斗,企图逼其就范。 但王述樵在狱中坚贞不屈,反而痛斥戴笠手段卑劣。 这番较量迫使戴笠改用怀柔政策,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1935年夏天,戴笠在庐山向王亚樵转达蒋介石的招安条件: 释放所有在押人员、提供百万遣散费,只要求对西南派象征性示警。 然而就在谈判期间,杨杏佛突然遇刺,这让王亚樵彻底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 "草头蒋出尔反尔,连杨杏佛这样的书生都不放过,何况我手下几百条人命!" 王亚樵在回信中写道。 他深知招安不过是陷阱,坚决不愿重蹈宋江的覆辙。 同年8月,王亚樵化装成英国仆役,肩扛行李箱混上"英格兰王子"号客轮。 在汽笛长鸣中,他望着渐渐远去的上海滩,留给戴笠一封充满挑战意味的战书。 抵达香港后,他很快重组力量,于11月派遣孙凤鸣以记者身份潜入国民党六中全会,险些成功刺杀蒋介石。 这场未遂的刺杀让戴笠加大追捕力度。 在损失几名得力干将后,王亚樵在西南派人士劝说下,于1936年初转移至广西梧州。 在梧州西江畔的一处民居里,王亚樵化名"匡盈舒",继续策划反蒋活动。 但他始终放心不下被捕同志的家属,特别是余立奎的妻子余婉君。 尽管手下多次劝阻,王亚樵仍坚持每月给余婉君寄去生活费,这个善举最终酿成大祸。 戴笠的特务早已盯上余婉君。 他们利用余立奎在狱中制造误会,使余婉君相信只有协助抓捕王亚樵才能救出丈夫。 在情感蒙蔽下,余婉君最终答应配合军统行动。 1936年10月20日傍晚,梧州城笼罩在暮色中。 余婉君以需要生活费为由,约王亚樵在西江边的住处见面。 王亚樵虽然收到手下提醒,但出于对战友遗孀的信任,仍独自前往。 当他推开虚掩的房门时,埋伏的特务一拥而上...... 这场持续四年的追捕最终以这样的方式落幕。 王亚樵这位传奇人物,终究未能躲过精心设计的陷阱。 而余婉君也在事成后被灭口,成为这场政治博弈中的又一个牺牲品。 这段历史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腥风血雨,也留下关于忠诚与背叛的永恒命题。 在那个特殊年代,个人命运往往不由自主地卷入历史洪流,留下无数令人唏嘘的往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