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成功交接,也不是因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1-08 16:36:18

估计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成功交接,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是因为他们在返回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 没人能想到,神舟二十号那套练了无数次的 50 分钟快速返回流程,会被太空里不起眼的 “小石子” 打断。东风着陆场的近百台搜救车、5 架直升机早就摆好了阵势,地面雷达连厘米级的移动都能盯住,可偏偏没算到太空里那些看不见的 “隐形刺客”。 这事儿说起来不怪技术不到位,实在是太空中这些 “小石子” 数量多到吓人,威力还大得离谱。 欧洲航天局刚更新的数据显示,现在近地轨道上,直径超过 10 厘米的碎片就有 5.4 万个,指甲盖大的 1 到 10 厘米碎片约 120 万个,而像沙粒一样的毫米级碎片更是多达 1.4 亿个,这些碎片来源杂得很,退役卫星的残骸、火箭发射剩下的螺栓、甚至航天员不小心掉的工具,都会变成这种 “太空垃圾”。 更要命的是它们的速度,这些碎片在轨道上飞奔的速度能达到每秒 7 到 10 公里,是步枪子弹速度的 5 倍还多,这就意味着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东西,撞上来威力都能拉满。 有测算说,1 克重的太空碎片撞击产生的能量,相当于 30 克 TNT 炸药,差不多是一枚手榴弹的破坏力,要是换成速度更快的微陨石,1 克的能量能顶近 730 克 TNT,堪比一枚破甲弹。 神舟飞船的舱壁再结实,遇上这种高速撞击也得捏把汗,毕竟再厚的 “铠甲” 也防不住无处不在的 “飞沙走石”。 东风着陆场的地面雷达确实厉害,能盯住厘米级的移动,但这招在太空碎片面前多少有点 “力不从心”。 雷达探测有个天生的短板,距离越远能探测到的碎片越小,比如在 3000 公里外,雷达只能看到 1 平方米以上的碎片,那些厘米级、毫米级的小家伙根本藏在雷达的盲区里。 光学望远镜更别提了,得等观测站在晨昏时段、碎片被太阳照亮且没云层遮挡时才能看见,好多碎片几十天甚至上百天都处于 “隐身” 状态,根本没法提前追踪。 美国那套由 30 多部雷达和望远镜组成的空间监测网,也只能把 10 厘米以上的碎片编目跟踪,更小的碎片就只能听天由命,咱们的雷达再先进,也没法突破这种物理限制。 这种 “小石子惹大祸” 的事儿早有先例,2022 年 12 月俄罗斯的联盟 MS-22 飞船,就被一枚直径仅 0.8 毫米的碎片击中,推进舱的散热器直接被打穿,几十公斤冷却剂瞬间泄露,飞船内部温度飙到近 50 摄氏度,最后彻底失去了载人返回的能力,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多待了两个多月才被接回来。 更早的时候,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还被一块极小的涂料碎片划伤舷窗,任务只能提前终止。 就连咱们的天宫空间站,2023 年末也遭遇过碎片撞击,太阳能电池板受损导致供电受扰,最后还是航天员出舱花了 7 个多小时才修好。这些案例都说明,这些 “隐形刺客” 虽然个头小,造成的麻烦却一点都不小。 神舟二十号那套 50 分钟快速返回流程确实练得滚瓜烂熟,但恰恰是这种紧凑流程,遇上碎片撞击时几乎没反应时间。 空间站要是发现大碎片逼近,还能提前启动推进器变轨规避,国际空间站自 1999 年以来就做过 30 多次规避机动,可返回舱在快速返回阶段,轨道调整窗口极短,就算真的探测到碎片,也来不及调整姿态。 而且返回舱的防热层是重中之重,能扛住再入大气层时 2000℃的高温,可一旦被碎片撞出个小凹痕,再入时高温气体就可能从缝隙钻进去,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地面团队用机械臂一寸寸检查飞船表面,就是怕这种肉眼难辨的小损伤藏着大隐患。 更头疼的是这些碎片还在不断增加,卫星碰撞、火箭残骸解体都会产生新碎片,形成 “碎片雪崩”,要是密度突破临界值,还会引发 “凯斯勒综合征”,到时候近地轨道可能全是碎片云,人类都没法进太空了。 现在在轨的碎片总质量已经超过 14500 吨,就像在返回舱必经之路上撒了无数颗高速飞行的 “霰弹”,哪怕概率再低,架不住基数太大,总有 “中奖” 的可能。 这就好比你在高速上开着车,周围全是看不见的小石子以几百倍车速飞过来,再先进的导航和防护,也没法保证绝对安全。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