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有这么一个想法:北元投降后,给他们封王封公。然后然朱氏子孙娶黄金家族的女

混沌于浮云 2025-11-08 23:42:48

朱元璋曾有这么一个想法:北元投降后,给他们封王封公。然后然朱氏子孙娶黄金家族的女子,让女儿们嫁到黄金家族去。 朱元璋这人,从小命苦,1328年生在安徽凤阳一个穷老百姓家,那时候叫朱重八,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妈哥姐一个个饿死病死,就剩他自己讨饭过日子。十四岁那年,进了当地皇觉寺当小和尚,帮着打杂敲钟,勉强混口饭吃。可没多久,寺里也撑不住了,他只好出去云游乞食,走遍安徽河南一带,亲眼见识了元朝末年的乱象,老百姓苦哈哈的,起义军到处闹腾。 1352年,红巾军起事,他投奔郭子兴手下,从小兵干起,靠着打仗猛,脑子活,很快就升了职。郭子兴一死,他接过部队,带着人马南征北战,先灭了陈友谅那伙,在鄱阳湖大战里,陈友谅的船队被明军围堵,损失惨重,明军靠火攻和持久战拿下胜利。接着又收拾张士诚,1367年拿下苏州,张士诚被俘自杀,明军控制江南大片地盘。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明朝,年号洪武,派徐达北伐,攻下大都,元顺帝带着残部逃到漠北,成了北元。明军那时候势头正猛,徐达带兵直捣元朝老巢,城破后元军四散,明朝就此站稳脚跟。 北元逃走后,朱元璋没闲着,他知道蒙古人骑马打仗厉害,草原上地广人稀,不好管,就琢磨怎么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一开始,他推行招降政策,派使者去劝说北元贵族归顺,许诺给他们土地和官职,目的是分化他们,让他们脱离黄金家族的控制。黄金家族就是成吉思汗后裔,蒙古人特别认这个血统,朱元璋想通过封王封公,拉拢一部分人过来,削弱北元的凝聚力。 同时,他还考虑婚姻融合,让朱家皇子娶黄金家族女子,朱家公主嫁给蒙古贵族,这样血脉混在一起,几代人过去,汉蒙就分不开了,整个蒙古草原就自然归明朝管辖。这想法听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挺有门道的,因为元朝灭亡后,蒙古内部本来就乱,瓦剌和鞑靼部族互相掐架,黄金家族权威一天天衰落。朱元璋觉得,要是北元整体投降,这招就能发挥作用,避免长期打仗耗费民力。 明朝建国头几年,朱元璋对北元的策略是两手抓,一手招降,一手军事防御。他派人去漠北传话,告诉北元君臣,明朝是天命所归,劝他们别顽抗,归顺了有好日子过。北元那边,元顺帝死后,爱猷识理达腊继位,王保保扩廓帖木儿掌军权,他们不肯轻易低头,还几次南下骚扰边境。 朱元璋就组织北伐,从洪武三年开始,一共十三次出兵。第一次北伐,洪武三年正月,朱元璋命李文忠为左副将军,率军出雁门关,冯胜为右副将军,出居庸关,直奔应昌,北元守军不敌,明军俘获大批蒙古贵族和牲畜,北元昭宗逃走。这仗打得顺,朱元璋尝到甜头,继续派兵。洪武四年,又派徐达北征,拿下野狐岭等地,北元损失重。 洪武五年,徐达率十五万大军北伐,目标是岭北和林,北元扩廓帖木儿设伏,明军后勤跟不上,撤退时损失几万人马,这次算是个挫折,让朱元璋意识到草原作战难度大,不能一味猛冲。 挫折后,朱元璋调整策略,不再大规模进攻,转而加强边防,分封诸王镇守北方。比如朱棣封燕王,在北平建府,负责防蒙古。明朝修长城,设九边重镇,屯兵屯田,边军种地自给,减轻后方负担。同时,继续招降,许诺北元贵族封爵,允许他们在内地安置。有的蒙古部落确实投过来,明朝把他们编入军户,分散安置,避免集中闹事。 朱元璋对蒙古人的政策挺务实,他知道元朝灭亡后,蒙古人还散在各地,就下令不准歧视他们,允许他们娶汉人媳妇,融入社会。但北元核心不肯降,黄金家族坚持正统,联姻想法就没机会全面推行。 北元内部后来分裂,脱古思帖木儿当皇帝时,明军在捕鱼儿海大捷,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十五万大军北上,突袭贝尔湖,北元皇帝逃跑时被杀,八万多人被俘,北元从此名存实亡,分成鞑靼、瓦剌等部,各部互相争地盘,明朝觉得没必要再统战整个北元,联姻计划就搁浅了。 朱元璋一生打仗多,内政也抓得紧,他设锦衣卫监视官员,杀胡惟庸蓝玉这些功臣,避免权臣篡位。农业上,兴修水利,丈量土地,减轻赋税,人口从元末几千万恢复到明初上亿。他严控户籍,民众分军户民户匠户,不准随便迁徙,稳定社会。但这些政策也带来问题,官员战战兢兢,百姓负担重。 朱元璋晚年传位孙子朱允炆,1398年死时七十一岁,葬孝陵。朱棣后来靖难起兵,夺位当永乐帝,继续对蒙古用兵,亲征五次,鞑靼瓦剌被打散,但也没恢复朱元璋的联姻构想。明朝对蒙古主要是分而治之,封各部头目官职,不让他们统属,各自贡马,避免联合。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