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一个被鸦片蛀空身子、被文盲蒙住眼睛、被饥荒掐住喉咙的国家,没有百八十年根本缓不过劲来。可咱们偏偏就创造了奇迹——而这奇迹的密码,就藏在教员的思想里。 你真别觉得这是空话,教员的思想从来不是书斋里憋出来的,全是从实打实的中国大地上摸出来的。他16岁才离开韶山冲,之前跟着父亲种过田、晒过谷,亲眼见过佃户交租后只剩半袋糙米的窘迫,那种饿肚子的滋味,他比谁都清楚。 所以他后来所有的思考,都没脱离过“普通人要活下去”这个最实在的需求,不像有些理论家,光会坐在屋里喊口号。 很多人不知道,1927年1月到2月,教员花了整整32天,徒步走遍了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个县。 每到一个地方,就召集农民和农运干部开调查会,把地主怎么盘剥、农民怎么受苦,一条条都记在本子上。 这份《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可不是瞎写的,瞿秋白当年都直言“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连共产国际的刊物都转载了,说它是介绍中国农村状况最清晰的报道。 你想想,一个愿意蹲在田埂上听农民诉苦的人,他的思想能不接地气吗? 当时的中国有多难?民国时期全国文盲率高达80%,农村更是超过95%,1.2亿农民挣扎在饥饿边缘,高额地租能占到收成的50%到70%。 别人都盯着大城市,教员偏要往农村去,不是他故意标新立异,是他太清楚中国的实情——当时九成以上的人都在农村,不把农民发动起来,救国就是空谈。 他在报告里明明白白说,贫农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 这个判断可不是凭空来的,是他见了成千上万农民后才得出的结论。 井冈山时期,他定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哪怕士兵饿肚子,也不许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这看着是小事,却戳中了最根本的问题:老百姓怕的不是革命,是没人把他们当回事,而教员恰恰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了最前面。 鸦片让国人没了力气,教员领导的革命队伍里就严令禁烟,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禁烟运动都彻底,从根上杜绝这种祸国殃民的东西; 文盲让国人没了眼界,他1924年就在韶山办农民夜校,后来在苏区、陕甘宁边区更是大规模扫盲,1939年还专门题词“为消灭文盲而斗争”。 要知道,民国时期教育经费仅占财政支出的0.01%,农村儿童失学率超过90%, 在那种条件下搞扫盲,难度可想而知,但教员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饥荒让国人没了活路,他就带领大家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把“靠天吃饭”变成“靠自己吃饭”。 这些事看着普通,却恰恰是一个破败国家最需要的——先让老百姓能站得住,国家才能站起来。 有人说这是运气,可哪有靠运气撑起来的国家?教员的思想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本质是他摸透了中国的脉搏,知道国人最缺什么、最想要什么。 他不是把自己当救世主,而是把普通人的力量聚到一起,让原本散沙一样的国家,有了拧成一股绳的底气。 这种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从底层的疾苦里长出来的,是从一次次实践里磨出来的。 没有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没有对老百姓最真切的疼,根本做不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