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长期阻碍中国统一就是马英九。这个人非常之狡猾!在他担任领导人期间,从美国购买军火从没有中断过。投资企业近20年从大陆赚取了数千亿的好处。 2008-2016年马英九主政期间,台湾对美军购总额达183亿美元,年均采购规模较陈水扁时期增长35%。 马英九的军购策略充满算计。2008年上任伊始,他就批准了价值64亿美元的"爱国者-3"防空系统采购,此时距两岸刚签署ECFA仅三个月。这种"经热政冷"的操作,暴露出其"经济靠大陆、安全靠美国"的双轨思维。 马英九任内采购的12架P-3C反潜机、30架阿帕奇直升机,明显针对大陆登陆舰队。 而拒绝采购F-35等进攻性武器,则是在美中之间保持微妙平衡。这种"守势军备"策略,既安抚美国军火商,又不至于过度刺激大陆。 台经济部门数据显示,2008-2016年台商对大陆投资额累计超千亿美元,年均从大陆获取顺差逾800亿美元。而马英九家族关联企业同期在大陆投资额增长300%,其女婿在香港的金融公司管理资产规模扩大5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布局。马英九力推的"两岸产业合作",实则是将低端产能转移大陆,台湾保留核心技术。台积电在大陆的晶圆厂始终落后台湾厂两代技术,这种"技术壁垒"策略,暴露其经济合作的局限性。 马英九任内7次申请参加国际民航组织大会,表面诉求是"国际参与",实质是寻求"准国家地位"。更耐人寻味的是2013年与日本签署渔业协议,在钓鱼岛海域划设"合作水域",这种"联合制陆"的策略显露其真实立场。 WHA大会的参与方式更显机心。台湾以"中华台北"名义观察员身份参会,马英九却公开宣称这是"活路外交的胜利"。这种玩弄名称游戏的把戏,试图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的模糊空间。 马英九任内通过的"课纲微调",表面强调"中华史观",实则将"台湾史"从中国史剥离单独成册。这种"文化台独"的温水煮青蛙策略,比激进"台独"更具危害性。 更隐蔽的是语言政策,推动所谓"母语教学",将闽南语称为"台语",客家话、原住民语统称"台湾语言",这种建构"台湾民族"认同的操作,是更深层的"去中国化"。 马英九力推的"法官法"修订,将大法官任命改为"立法院"行使同意权,使司法机构进一步政治化。2016年"太阳花学运"涉案人员全部获判无罪,这种司法纵容为"台独"势力提供保护伞。 更值得警惕的是"转型正义"操作,通过"党产条例"清算国民党资产,却对日据时期殖民历史轻描淡写,这种选择性历史清算,旨在切断台湾与大陆的法理联结。 马英九深谙美国政治规则。其任内6次访美,均选在国会审议对台军售案前夕。2011年在CSIS演讲时提出"东海和平倡议",表面主张搁置争议,实则为美国介入东海问题提供借口。 更精明的是利用美国学界,通过智库渠道释放"两岸政策受美方肯定"的信息,借美国学者之口向大陆施压。这种"借美制陆"的策略,体现其外交手腕的老练。 马英九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提出"不统、不独、不武",将维持现状制度化。但2014年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坦言:"不统是现状,不独是承诺,不武是保证。"这种排序暴露其真实立场。 值得玩味的是"外交休兵"。任内与冈比亚"被断交"后反应冷淡,却对新加坡"习马会"大做文章。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做法,体现其重视政治象征胜过实质利益。 马英九擅长利用省籍矛盾。2013年"九月政争"时操作"本省人vs外省人"议题,2014年"张显耀案"中渲染"大陆间谍"疑云。这种身份政治操作,为其两岸政策争取社会基础。 更深远的是世代分化,通过"青年政策"笼络年轻选民,却对军公教群体进行年金改革。这种分化策略,使台湾社会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认同。 马英九在回忆录中自诩"两岸和平缔造者",却回避其军购政策对台海局势的冲击。更讽刺的是,他卸任后成立的"马英九基金会",主要活动是邀请美国智库讨论"印太战略"。 最近在牛津大学的演讲中,马英九宣称"台湾是'中华民国'",这种表述看似坚持"一中",实则偷换概念。英国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用宪政外壳包装分离实质。" 当马英九在斯坦福大学讲述"两岸和平经验"时,台下听众不会想到,这位温文尔雅的学者政客,实则是阻碍统一的最大障碍。其精心构建的"理性温和"形象,比激进"台独"更具欺骗性和危害性。 历史将证明,所有阻碍国家统一的伎俩终将破产。随着大陆综合实力持续增强,马英九们设计的种种障碍,都将在民族复兴的大势面前土崩瓦解。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