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年,血都快流干了,乌克兰才看明白一件事。 那个口口声声要你命的“敌人”,伸手要的是你的地。 而那些拍着胸脯帮你忙的“朋友”,张嘴要的是你的钱,还得连本带息。 不少人认为俄罗斯是为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这只说对了一部分。2025年9月俄罗斯公布的“特别军事行动目标调整声明”中,明确将“控制黑海沿岸经济带”列为核心目标,而非单纯的安全诉求。 这一表述有实际行动支撑,目前赫尔松、扎波罗热等产粮区和港口已纳入俄罗斯粮食出口体系,今年前10月出口额达120亿美元。 伊万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他所在的部队2023年防守赫尔松州某村庄时,俄军主攻方向始终锁定村旁的粮食仓库和灌溉枢纽,而非人员聚集的村民点。“ 他们用精确制导炸弹攻击水闸,却向我们阵地投放劝降传单”,伊万在前线日记中记录道。这种“围地不重点歼敌”的打法,核心是争夺资源控制权,而非消灭有生力量。 俄罗斯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一直在构建“南方安全屏障”。乌克兰的黑海沿岸港口,是俄罗斯黑海舰队进出地中海的必经通道。 2025年卫星图显示,俄军已在扎波罗热修建大型军港,直接接管乌克兰原有的黑海航运调度系统。这一布局,着眼于未来数十年的地缘安全规划。 再看“朋友”的援助实质。截至2025年10月,美欧对乌援助累计达1200亿欧元,其中60%为贷款而非赠款。 今年8月,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签署的《对乌援助法案》明确要求,2030年前乌克兰需以“能源收益质押”方式还款,年利率5.2%,较国际正常贷款高出1.8个百分点。 基辅能源局一份内部文件披露了细节:乌克兰最大的页岩气田“尤日内”已抵押给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作为50亿美元军事援助的担保。 文件显示,未来20年该气田70%的收益将直接划入美方账户。此类案例并非个例,欧盟委员会今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乌克兰已将30%的农田抵押给欧盟农业集团。 利沃夫州农场主彼得对此有切实感受,他的200公顷麦田今年收成尚可,但收割后半数粮食被直接运走,理由是“抵扣欧盟粮食援助欠款”。 “2022年他们提供50吨小麦种子,现在要求归还100吨,且需为晒干的优质粮”,彼得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种“援助换资源”的模式,已导致乌克兰经济丧失自主权。 不少人存在一种误解,认为美欧援助乌克兰是出于“道义”。数据显示,这是一笔收益明确的交易。美国国防部2025年财报显示,对乌军售和援助回收的收益达180亿美元,超过同期军费支出的120亿美元。欧盟则通过低价收购乌克兰钢铁、粮食,再以高价转售,今年前三季度获利230亿欧元。 军事援助的“附加条款”较为苛刻。美国提供的“海马斯”火箭炮,每发射一枚炮弹都要求乌克兰提供详细打击坐标,且禁止用于攻击俄罗斯本土目标。 2025年6月,乌克兰军队计划用“海马斯”打击克里米亚的俄军仓库,被美方紧急叫停,理由为“可能引发局势升级”。这种附带限制条件的援助,使乌军始终无法掌握战场主动权。 二战后英国援助希腊,同样以“抵押港口”为条件,希腊用30年时间才还清债务,港口控制权至今由英国企业掌握。乌克兰当前处境更为艰难,希腊当年未处于战时状态,而乌克兰的资源抵押规模随战争持续不断扩大。 2025年7月,泽连斯基曾尝试与俄罗斯秘密谈判,提出“以部分领土换停火”,被美国直接施压叫停。当时美国国务卿公开表示,“任何领土让步都是对自由世界的背叛”,背后实际原因是,停火后美欧的资源抵押将失去持续兑现的基础。 乌克兰已陷入“打不起也停不起”的困境。泽连斯基今年1月公开承认,乌军伤亡已达40万人,适龄男性参军率不足30%,不得不将征兵年龄下限放宽至18岁。俄罗斯虽有伤亡,但人口基数更大,军工体系完整,可通过资源出口支撑战争,双方实力差距持续扩大。 2025年10月联合国大会上,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决议,支持乌克兰的国家从2022年的141个降至98个。 印度、巴西等国恢复与俄罗斯的粮食贸易,不再追随美欧实施制裁,导致乌克兰失去重要外交支持。 泽连斯基的支持率变化,也折射出国内民众心态的变化。盖洛普2025年10月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从2022年的91%降至67%,下滑主因是民众对“债务激增”和“资源被抵押”的不满。 未来的债务偿还压力同样严峻,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乌克兰债务将达到GDP的180%,即便停火,乌克兰每年财政收入也无法覆盖利息。 美欧已开始讨论“债务重组”,实质是计划进一步控制乌克兰铁路、电力等核心基础设施,使乌克兰沦为经济附庸。 回望这场战争,乌克兰如同被推至前台的参与者,耗尽自身力量后发现,赢家是台下博弈的“朋友”。俄罗斯获得目标地盘和地缘安全保障,美欧赚取资源收益,乌克兰则留下废墟与巨额债务。这种代理人战争的悲剧,在历史上反复上演,却仍有国家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