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

名城探寻 2025-11-10 00:11:12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 战士们想吃口热乎的,但他们压根没得选。他们从三十多里外的执勤哨位徒步走到基地,想在服务社买点补给,得到的答复却是货架空空。 战士们背着的斜挎包本是专门用来装干粮和水的,此刻却瘪得贴在身上。他们站在服务社门口的空地上,腿肚子还在打颤,额头上的汗混着尘土往下淌,却没人敢迈进门槛。 张爱萍盯着他们发白的嘴唇,又瞥了眼服务社里刚端上桌的热饭菜,心里猛地一沉,快步走了过去。“同志们,饿坏了吧?”他声音放得柔和,伸手就把桌上的一盘馒头端起来往战士们手里塞,“快吃,这是命令!” 战士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关心弄得手足无措,直到馒头递到手里才敢狼吞虎咽。年纪最小的战士噎得直瞪眼,张爱萍顺手递过自己的水杯,追问起详情。 “报告首长,我们每月来一次服务社补物资,这次来货架全空了,服务社同志说没备货。”年纪稍长的战士咽下馒头,声音低得像蚊子叫,“我们带的干粮昨天就吃完了,本想借这里的灶下碗面,没好意思开口。” 这话刚落,张爱萍“啪”地把水杯墩在桌上,脸色瞬间铁青。“去把基地司令叫过来!”吼声惊得服务社里的人都停了筷子。这位从抗日战场走出来的将领,向来把战士冷暖刻在心里。 早在1961年视察青海高原基地时,他就因职工浮肿问题回京调拨大豆罐头,硬生生解决了吃饭难题;就连儿子当班长,他都特意写信叮嘱要给战士烧热水烫脚,怕他们行军磨起水泡。 基地司令匆匆赶来,看到这阵仗脸色发白,支吾半天才说出实情:“今天没料到执勤点的同志会来,饭菜和物资都按基地人员备的,怕给战士们分了,您这边就不够了。”“不够?” 张爱萍指着门外的战士,手指都在发抖,“他们徒步三十多里守着阵地,连口热饭都吃不上,我这个视察的能吃得下去?”他越说越气,重重拍了下桌子,“军队的根在基层,战士们没保障,谈何守家卫国?” 司令低着头不敢吭声,张爱萍却没停下,当场让服务社把预留的饭菜全端给战士,又让自己的司机挨个把战士送回执勤点。等战士们走后,他立马召集后勤和基地干部开短会,语气不容置疑:“执勤点和服务社必须建联络网,战士要来提前说; 物资备足三倍量,缺了就追责;再让战士白跑一趟,我先找你算账。”末了,他盯着司令补了句:“我随时巡查,别等我再来发火。” 没人敢把这话当耳旁风。没过多久,基地就打通了各执勤点的电话线路,服务社的货架永远堆得满满当当,甚至多备了热水灶,专门给远来的战士留着热饭。 后来有人说,张爱萍治军需是“铁手腕”,可战士们都记得,那天他塞馒头时,手比谁都轻,眼神比谁都暖。 这桩小事藏着最实在的治军道理:军队强不强,要看战士苦不苦。那些隐姓埋名在戈壁扎根的人,图的从不是特殊待遇,只是一份被看见、被在乎的踏实。正是这份踏实,撑着他们在荒漠里建起国防长城。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9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