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

朦胧烟雨楼 2025-11-10 10:22:55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2024年,当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镜头前说出“我的国家是美国”时,舆论场瞬间炸开了锅。有人骂他忘本,有人叹他清醒,更多人盯着他眼角的皱纹——那上面刻着的,是半导体行业六十年的风云变幻。   这位93岁的老人,用最直白的方式撕开了一个真相:在科技竞争的棋盘上,个人命运早已与国家机器的齿轮咬合得严丝合缝。   1962年,26岁的张忠谋站在纽约移民局大厅,手里攥着刚拿到的美国护照。那时他刚从麻省理工硕士毕业,在德州仪器谋到一份工程师的差事。   那年的半导体行业,连硅谷都还没长出雏形,全球最先进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为如何把晶体管塞进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发愁。张忠谋的入职通知书上写着“半导体研发工程师”,这个头衔在当时连猎头都念不利索,却成了他人生最关键的跳板。   德州仪器的实验室里,张忠谋每天要对着显微镜工作12个小时。那时候没有自动化设备,刻蚀电路全靠手工操作,失败率高达70%。有次他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终于把一块芯片的良品率从5%提到12%。   累得瘫在操作台前时,主管拍着他肩膀说:“小子,你改写的不是数据,是整个行业的规则。”这句话像颗种子,在他心里种下了对美国科技体系的敬畏——这里允许失败,更奖励突破。   1970年代,张忠谋主导的DRAM芯片项目让德州仪器坐上全球半导体头把交椅。他设计的生产线效率比日本同行高出40%,日本通产省派来的考察团看得目瞪口呆,回国后连夜起草《半导体振兴计划》。   这段经历让张忠谋看清了一个事实:美国科技霸权的根基,不是某家公司的技术,而是从实验室到流水线的完整生态。就像他后来在自传里写的:“在这里,创新不是偶然,是流水线上的必然。”   1987年,49岁的张忠谋回到台湾创办台积电时,带去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这套美国式的创新逻辑。他坚持“只做代工不碰设计”的商业模式,把台积电变成半导体界的“富士康+英特尔”。   当同行还在为争夺市场份额打得头破血流时,台积电已经靠着美国客户的订单,在7纳米、5纳米制程上一路狂奔。2020年台积电市值超过英特尔那天,张忠谋在股东会上说:“我们不是台湾的台积电,是世界的台积电。   ”这句话当时被骂得很惨,现在看来却像句预言——当美国用芯片法案把台积电“绑”到亚利桑那州时,谁还能说它只是家台湾企业?   张忠谋的“美国认同”从来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从1962年入籍那天起,他就把自己嵌进了美国科技帝国的版图。他的办公室里挂着爱因斯坦和乔布斯的画像,书架上摆着《硅谷之火》和《创新者的窘境》,连喝咖啡的杯子都印着NASA的logo。   这些细节像拼图,拼出一个真相:当一个人在某个体系里获得成功时,他的身份认同会自然向这个体系倾斜——不是因为爱国,是因为这里能实现他的价值。   现在回头看,张忠谋的“惊人言论”其实藏着最现实的考量。半导体行业早过了单打独斗的时代,EUV光刻机要荷兰ASML造,先进制程要美国技术授权,全球供应链就像一张网,每个节点都连着国家利益。   张忠谋比谁都清楚:台积电能成为“护国神山”,不是因为台湾的地理位置,而是因为它站在美国主导的科技秩序里。就像他说的:“没有美国的支持,台积电连7纳米都做不出来。”   93岁的张忠谋还在关注行业动态,他的助理说他每天要读三份科技期刊,周末去斯坦福听讲座。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笑着说:“半导体行业变化太快,停下来就会被淘汰。”这句话放在国家层面同样适用——当科技竞争变成国运之战时,每个参与者都成了棋子,区别只在于你愿意当哪枚棋子。   张忠谋的故事像面镜子,照出了全球化时代的身份困境:当个人成就与国家机器深度绑定时,所谓的“根”到底在哪里?或许答案不在血缘或护照上,而在你选择相信的规则里。就像他办公室墙上那句话:“创新没有国界,但创新者有。”  

0 阅读:64
朦胧烟雨楼

朦胧烟雨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