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婉 温铁军:实现不了共同富裕,就算是失败了! 这话听着够直接够扎心吧?这位一辈子扎根“三农”的老专家,从不说虚头巴脑的漂亮话,每一句都戳在问题的根子上。要知道温铁军可不是坐在书斋里空谈理论的学者,1985年他主动从机关转业,骑着没牌照的摩托车沿黄河跑了2万多华里,从源头到入海口实地考察,荒山野岭里风餐露宿,就为了摸清中国东西部发展的真实差距。他当年就不认同“只让一部分地区先富”的片面性,提出该加上黄河长江沿线的“T战略”,可惜没人响应,他就自己用脚丈量土地,这种较真劲儿在如今的学界太少见了! 共同富裕从来不是新口号,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初期就明明白白说过,两极分化的结局就是失败。可80年代的恶性通胀、90年代西方制裁导致外资撤离,让本想通过财政二次分配缩小差距的努力几乎归零,87扶贫攻坚计划只能硬着头皮推进,7年要解决8000万人的贫困问题,难度可想而知。这不是政策出了问题,而是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波折,关键是有没有勇气回头修正偏差。温铁军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始终盯着“大多数人”,不被短期的经济数据蒙蔽,这种清醒在浮躁的发展阶段太珍贵了! 咱们用数据说话才够实在,国家统计局2024年的数据显示,城乡收入比还有2.34,基尼系数0.465,远超0.4的国际警戒线,这意味着社会公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黄奇帆说得更直白,基尼系数长期超0.47,就对不起社会主义的本质了!但别光盯着差距焦虑,脱贫攻坚已经创造了奇迹,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汗水,更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你身边是不是也能感受到,农村的路宽了、老人有养老金了、孩子上学不用交学费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乡村振兴就是共同富裕的主战场,温铁军调研过的河南南召县五朵山就是鲜活例子。当地搞“三变改革”,把闲置土地变成资产、农民变成股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民宿,短短几年就让高峰庵村村集体资产超千万,年净收入23.64万元,附近7个村跟着受益。这不是靠政府输血,而是激活了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让农民赚了真金白银,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要注意,这不是一刀切的模式,温铁军反复强调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不能照搬城市经验,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三次分配体系是缩小差距的关键抓手,初次分配靠市场讲效率,再分配靠政府调公平,第三次分配靠社会献爱心。 OECD国家靠税收和转移支付,能让基尼系数平均下降31.4%,而有些国家再分配力度不足,差距越拉越大。咱们现在强调加强再分配调节,就是要让高收入群体多缴税,把钱用在农村教育、医疗、养老这些短板上,让公共服务更均等。但这绝不是“杀富济贫”,而是让发展成果更合理地共享,毕竟只有大多数人有钱花、敢消费,经济内循环才能转得起来,这是共赢不是单赢。你觉得该如何平衡效率和公平,既不打击奋斗积极性,又能让弱势群体受益? 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温铁军一直强调的“共存共生共享”,这是刻在中华文明骨子里的基因。从古代水利工程需要群体协作,到现在“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承诺,中国从来不是只追求少数人富有的国家。西方现代化搞出的族群压迫、两极分化,咱们坚决不能学,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走出一条所有人都能跟上的道路。现在城乡融合发展正在打破“胡焕庸线”的限制,让中西部老百姓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才是最接地气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大家都拿一样的钱,而是每个人都有公平的发展机会,都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推进的过程。现在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完善社保到调节收入,每一步都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