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评#有篇文章说,今年记者节国内各大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如期上线了一批庆祝短视频:记者们出镜谈初心、演职场短剧、晒采访日常,热闹非凡。但尴尬的是,这些作品大多陷入“内部转载刷屏,外部无人问津”的窘境,点赞数停留在个位数、十位数,还基本都是内部工作人员的点击之功,与媒体所追求的广泛传播效果相去甚远。文章说以“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为天职的记者群体,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本该广受民众追捧爱戴;记者节也本该是连接媒体人与公众的难得桥梁,可如今,它却沦为行业内部的“自嗨派对”,其背后症结令人深思。
的确,特别值得深思。从字面上说,记者就是记录的人,既然记录当然要真实、准确、全面和具体、生动、形象地记录呀,而绝不仅仅是报道员、宣传员,更不是光鲜亮丽的花瓶和摆设。有人说不让我们说不好,只允许唱赞歌,好,即使是这样,记者的提问、讲述和概括总结也要与众不同呀,好话如何说好,也是大有讲究的。
不少人似乎已经养成习惯,一说个人不行,马上推到环境、氛围和上级要求,那句著名的“等上级安排”折射出个人的推诿、无能和躺平心态,而这样的心态其实是比恶行还可怕的,若形成普遍,社会将大大退步。
上述这篇文章还认为,多数庆祝记者节的短视频始终围绕“记者的辛苦”展开:熬夜写稿、突发任务、风吹日晒的日常,成为反复呈现的叙事模板。这些场景能让同行短暂共情,却难以打动普通公众——老百姓评判记者的价值,从不是看他们有多累,而是看他们的报道是否回应了关切、是否推动了改变。
说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