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之际无人欢迎,在任之时竟遭人送花圈,然而离任之时却收获了百姓的真情挽留。耿彦波在山西大同的风评转变,仅在短短五年内得以实现。与之同步发生改变的,是大同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直至今日,大同人提及耿彦波,仍有众多期望他回来担任市长的。
另辟蹊径的“耿疯子”耿彦波调任至山西大同,出任大同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一职。
到任当日,既无百姓夹道相迎,亦无人为其设宴洗尘。
耿彦波倒也毫不计较,抵达当地便埋头扎进工作之中,着手规划如何改造这座被煤灰沾染得灰头土脸的城市。
当时的耿彦波已然有了“耿疯子”这一外号,缘由在于他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以及他那些令人瞠目结舌且付诸实践的构想。
耿彦波出生于 1958 年 11 月,他并无显赫的家世背景,全凭自身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逐步做起。
1995 年 3 月,38 岁的耿彦波方才担任山西灵石县的县长,也是在此时,他身上“疯”的特质首次令众人深有感触。
身为县长,耿彦波自然肩负着发展灵石县的重任。
灵石县地表之上看似平淡无奇,地下却埋藏着丰富的资源。
一般人的发展思路,定然着重围绕地下资源展开,偏偏耿彦波另辟蹊径。
耿彦波舍弃现成的地下资源不予开采,反倒将重心置于一直被人所忽视的文化资源之上。
而他给出的理由甚为合理,地下资源并非取之不尽,况且灵石县原本就土地贫瘠,不能以长久的隐患换取一时的繁荣。
经过一番分析调研,耿彦波发觉灵石县实则有个“王家大院”,堪称蒙尘的珍宝。
山西有句俗语云:“天下王家出静升”,“静升”所指的便是灵石县的静升王氏家族。
静升王氏家族在灵石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三百多年,最终形成一片规模宏大的民居群落。
文化资源亦是一种资源,只是极易被忽略,开发得当则百利而无一害,因而耿彦波决意充分利用这古韵盎然的“王家大院”。
但旁人却认为耿彦波“疯”了,不开采资源,反倒要耗费资金去修缮所谓的古宅。
耿彦波力排众议,敲定修复方案,于是如今的灵石县凭借“王家大院”吸引了纷至沓来的游客。
后来主政山西榆次,耿彦波依旧目光独到,又修复了“常家庄园”。
与“王家大院”相同,“常家庄园”为当地带来了数不胜数的游客,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耿彦波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决策无误。
在开发文化资源这一领域,耿彦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恰好,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的山西大同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耿彦波得以在此大展身手。
“拆迁市长”20世纪80年代后,大同煤炭业崛起,靠着煤炭,大同有过一段风光的日子。
然而,巨大利益的驱使,使得煤炭业以外的产业被挤占了生存空间。
等到煤炭资源枯竭,单一产业占大头的弊端显露了出来。
失业人口飙升,精英人口纷纷搬离,环境也遭遇破坏。
大同不仅没靠煤炭实现质的跨越,反弄得自己一身灰,一度被人嫌弃“落后”、“脏乱”和“丑陋”。
街道是坑坑洼洼的,违章建筑到处都是,卫生环境更是令人不敢恭维。
耿彦波回忆起初到大同时,说:“会见到有生活垃圾堆在路中间,污水倒在道上,结成冰,冰是黄色的。”
连大同本地人都觉得,大同与其说是城市,其实更像“大县城”。
当地政府场面话说得多,实际行动微乎其微,至少直到耿彦波上任,大同都是一副破破烂烂的样子。
由于政府的不作为,大同百姓早失去对政府的信任和期待。
大同百姓并不认为来个新市长,他们的生活就能有多大的改善,所以对耿彦波的到来反应平淡。
而耿彦波上任后,半点不纠结百姓是否欢迎自己,第一时间亲自进行考察。
他做的第一个决策就是马上修路,并时常到施工现场考察。
以往大同百姓想看看市长长什么样都难,那时却能三天两头偶遇出门考察的耿彦波。
修路之余,耿彦波又抓紧时间去了解大同的其他情况,并做出一个令大同百姓震惊的决定。
耿彦波要修复古城,为此,他提出拆迁古城墙内近16万户居民!
拆迁麻烦,而且赔偿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大同百姓当时怀疑耿彦波是疯了,送他一个“耿拆拆”的外号,叫他“拆迁市长”。
对此,耿彦波并不在意,如同从前拍板决策时一样,他说拆便拆。
因为他的为官之道是:“宁挨一时骂、不挨千秋骂。”
比起为不挨骂而庸庸碌碌敷衍了事,他宁愿挨骂干些实事。
随着拆迁工作的进行,有人心中不满,竟然送花圈膈应他,也有威胁的意思。
耿彦波一概不管,风风火火把拆迁提上日程。
在耿彦波看来,没有什么比复兴历史文化名城更能为大同带来机遇。
而且,做出这样的决策,耿彦波是结合了自己在太原的经验和“梁陈方案”。
在太原任职时,耿彦波进行过大刀阔斧的改造:“建设一个新城,改造一个旧城,挖掘一个古城。”
结果也不枉费劳筋动骨的一番改造,太原焕发了新生机。
至于“梁陈方案”,是梁思成和陈占祥共同提出的,既保护旧城,又修建新城,兼顾新旧城的方案。
得益于“梁陈方案”,北京古城得到完善保留,同时规划地区发展新城区,两不相误。
耿彦波认为大同十分适用“梁陈方案”,古城就此消失太过可惜,他希望大同也能“兼顾古今,新旧两利”。
为推进拆迁工作,耿彦波常常亲自上阵。
遇上钉子户,他会上门和人讲道理,将有关钱的账目一一和对方算清楚。
一套20平方米的待拆迁房,花5万就能置换一套70平方米的住房。
然后配合的拆迁户还能得到奖励费、过渡费、搬家费,一起算下来,他们相当于免费换更大的房子。
道理讲通了,也就不存在钉子户了。
毕竟住在古城墙内的大多是没钱的人,大部分人的房子又老又旧,甚至有些住成了危房。
不肯搬的人无非为了钱,担心自己丢了房子还倒赔钱。
有时居民与物业产生冲突,耿彦波也管,力求让百姓放心拆迁,搬得心甘情愿。
但部分拆迁问题得到解决,修古城的资金问题又接着砸了下来。
深得民心大同若要完成一系列改造,预算至少不低于 600 亿。
然而当时的大同,一年财政收入尚不足 200 亿,除去各项开支,能够拨出的资金未必能够满足计划之所需。
耿彦波斟酌之后,提出举债造城,贷款 100 亿投入工程。
城尚未建成,甜头尚未尝到,便先要背负债务,如此之事,谁愿为之?
大同百姓愿意,耿彦波的种种作为皆被他们看在眼中,他们信赖这位亲力亲为的代理市长。
况且虽说借债,但耿彦波自有筹谋,他预留了 150 亿元土地置换收益,足以让大同偿还贷款的 100 亿。
解决了资金问题,耿彦波便投身于热火朝天的造城工程之中。
大同百姓时常能够在施工现场目睹耿彦波的身影,他浑身沾满灰尘,在工地巡查时,不像市长,倒似个包工头。
早出晚归于耿彦波而言乃是常态,他常常清晨五六点便出门,深夜仍独自一人在工地检查工作。
就连大同百姓都担忧他过度劳累,哪天会突然倒在途中。
可耿彦波并不觉疲倦与繁琐,他沉醉其中,将现场视作办公之所。
“一线的工作给予我滋养,决策于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造、成果亦在一线检验。”
大同百姓受耿彦波之感染,对于改造家园也变得踊跃起来,坚决支持耿彦波的工作与决策。
在耿彦波的引领下,大同一改往昔破旧之形象,不单环境愈发美好,百姓的精神面貌亦变得更为抖擞。
耿彦波在任的 5 年期间,大同逐年向好,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大同古城修复成效显著,新城建造初现轮廓,一切皆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
直至耿彦波即将调任他处,原计划拆迁的 16 万多户居民,已完成 13 万户,剩下的 3 万多户居民基本持配合态度。
而当得知耿彦波即将离任的消息,大同百姓纷纷请愿,希望他留下。
耿彦波离开那日,大同百姓夹道相送,举起诸如“舍不得耿市长”“挺你耿市长”之类的横幅。
更有居民高声挽留耿彦波,个别情绪激动者还当场下跪,恳请他继续担任大同市长。
透过大同百姓的反应,足见耿彦波在 5 年之中逐渐赢得了他们的认可。
但无论大同百姓如何不舍,耿彦波还是要离开这座他倾注无数心血的城市。
当然,不单是大同百姓,灵石县、太原市以及其他受惠于耿彦波的地方,同样存在敬爱他的人。
有一批人甚至自称“耿粉”,曾在网上为耿彦波创建贴吧发帖,颂扬他的功绩。
如今耿彦波任职于太原市,依旧勤勤恳恳,亲自考察,他的事迹仍在被传颂。
如果没有耿彦波,地铁1号线应该走建设南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