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3 日,LME 发布公告宣布,自 11 月 10 日起全面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这一调整直接波及人民币、欧元、日元等货币,意味着此后在该平台上的铜、铝、锌等基本金属合约,需强制以美元作为唯一计价和结算货币。背后深层原因:此次调整本质是美元体系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遏制。同时,美国正筹备新一轮量化宽松,并拉拢盟友组建 “关键矿产联盟”,试图打造 “矿产美元” 体系。市场连锁反应:一方面,短期内依赖人民币在 LME 进行套期保值的金属企业面临交易障碍,需临时调整结算策略以应对冲击;另一方面,当前仍有不少市场主体有质押需求,约 120 万枚 ETH 处于质押排队中,相关交易流程受此影响需适配新结算规则。但从全局看,人民币在金属交易中的使用并未中断,中东、俄罗斯等资源大国已开始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金属交易,形成了闭环交易场景。对人民币的长远影响:这一举措不仅未打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反而形成倒逼效应。香港作为 LME 的母公司(香港交易所)所在地,可承接相关人民币合约交易,长远来看,人民币定价体系波动更小,能帮助企业对冲美元贬值和价格泡沫风险,加上 12 月金砖国家会议可能达成的关键矿产人民币结算共识,人民币在全球金属交易中的定价话语权有望进一步提升。综上,LME 暂停人民币计价金属期权交易,更像是美元体系的防御性动作,而非人民币的 “退出”。未来全球金属市场大概率会呈现美元为主的西方体系与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体系并存的 “双轨制” 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