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委会要求欧盟成员排除中兴、华为设备,“5G之战爆发”,先拿德国开刀! 2025年11月11日,欧盟委员会日前要求欧盟成员国逐步将华为与中兴的设备排除在其电信网络之外。 原本只是柔性建议的“5G安全指引”,如今要升级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款,不配合的成员国可能面临经济处罚,甚至连使用中企设备的非欧盟国家,都可能被切断欧盟“全球门户”计划的资金支持。 这场行动没有丝毫含糊,第一个瞄准的就是德国,这个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同时也是中企设备在欧洲最大的市场。 德国境内大量通信基站都依赖中企设备,从核心网络到街头的信号塔,到处都有相关组件的身影。 现在德国政府出台了分阶段移除计划,先在几年内清空核心网里的中企设备,再用更长时间完成所有接入网的替换,为此还准备了巨额财政补贴。 德国已经明确表态,不会让中企参与本国6G网络建设,打算在下一代通信技术领域彻底划清界限。 选德国作为突破口并不意外,它在欧盟内部话语权重,一旦德国落实,很可能带动其他国家跟风,欧盟这步棋显然是经过精心算计的。 欧洲多个国家的安全机构对中企设备做过多次评估,从头到尾都没找到所谓“安全漏洞”或“后门”的证据。 中企在欧洲运营多年,服务过无数运营商和普通用户,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所谓的“国家安全风险”,更像是用来掩盖真实目的的借口。 真实原因藏在多重考量里,地缘政治的影响首当其冲,在美欧科技协同的大背景下,欧盟选择配合美国的“去中国化”策略,把经贸科技问题当成政治博弈的筹码。 产业竞争的意味也十分明显,中企设备凭借稳定的性能和合理的价格,在欧洲市场占据不小份额,让诺基亚、爱立信等欧洲本土企业感受到了巨大压力,这场禁令无疑给这些本土企业提供了喘息和抢占市场的机会。 还有所谓的“数字主权”诉求,欧盟想通过剔除中企设备,推广自己主导的“开放RAN”技术路线,减少对外技术依赖,可惜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本土技术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中企留下的空白。 这场禁令在欧盟内部也引发了不小的分歧,北欧一些国家早已全面禁止中企设备,态度坚决。 但南欧和部分东欧国家却有不同想法,这些国家的网络对中企设备依赖度很高,有的甚至达到了无法轻易替代的程度,全面替换不仅要花大价钱,还可能导致网络建设停滞。 运营商们更是苦不堪言,替换设备的成本高得惊人,这笔开销最终可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话费、网费上涨。 更麻烦的是,替换过程复杂,涉及设备调试、软件适配等一系列问题,很可能让欧洲5G部署进度大幅滞后,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更是会受到严重影响。 英国之前就有过类似经历,排除中企设备后,5G建设推迟了好几年,网络体验也成了欧洲垫底的水平。 中企面对这场围剿并没有坐以待毙,一方面明确反对这种不公平待遇,指出禁令违反市场原则和公平竞争规则;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应对,通过合规审查、本地化运营等方式争取更多空间。 同时,中企加速开拓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在这些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落地,有效对冲了欧洲市场的损失。 更重要的是,中企在5G标准必要专利上占据优势,欧洲运营商如果强行替换设备,可能面临巨额专利许可成本,这也成为约束禁令执行的重要力量。 中方也通过外交渠道明确表达立场,谴责这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做法,指出其最终只会损人不利己。 其实欧盟这场操作完全是得不偿失,想靠政治手段排挤竞争对手,违背了市场规律,最终只会推高自身建设成本,延缓数字经济发展。 欧洲本土企业在技术和性价比上的差距不是靠政策保护就能弥补的,长期来看,这种保护反而会削弱企业的创新动力。 所谓的“数字主权”,如果是以牺牲技术进步和市场效率为代价,最终只会变成“数字孤立”。 在全球化时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开放合作,而非封闭对抗,中企在5G领域的优势是靠多年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换来的,不是靠封锁就能被抹杀的。 欧盟现在的做法,本质上是放弃了自由市场的基本原则,选择了一条对抗而非合作的道路。 这场博弈最终伤害的还是欧洲普通民众和企业的利益,高额的替换成本、滞后的网络建设、上涨的通信费用,这些后果都要由欧洲自己承担。 而中企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广阔的全球市场,不会因为一个地区的禁令就停滞不前,反而会在压力下加速创新,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技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创新,不是政治打压,靠禁令和封锁永远无法真正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反而会暴露自身的不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