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菲律宾捐钱捐物,结果人家根本不领情,还一副“关你啥事”的样子。咱不是不能帮,但好心被当理所当然,甚至援助物资可能被中间人克扣,这换谁不窝火? 热脸贴冷屁股的事儿见多了,国际援助里这种桥段简直层出不穷。去年台风“雷伊”席卷菲律宾时,某民间组织捐赠的2000箱饮用水在港口滞留三周,最终受益人拿到的不足三分之一。现场照片里灾民举着空盆干等,而仓库里捐赠食品的包装箱早已发霉——某些中间环节的蛀虫,正把国际善意啃噬得千疮百孔。 善良若是没有尺子,比愚蠢更可怕。2013年“海燕”台风后某国捐赠的发电机出现在黑市,崭新设备标价只有市场价一半。当援助变成某些人的财源,灾民的期盼就成了笑话。这哪里是援助,分明是养肥了蛀虫饿瘦了良心。 看看那些真正值得伸手的场景:汶川地震时巴基斯坦清空国库所有帐篷,俄罗斯救援队徒手在废墟刨出幸存者。真正的雪中送炭永远双向奔赴,不是我们斤斤计较,而是要看清那份心意是否落在实处。 国际关系专家说得透彻:“援助本质是共情能力的延伸,不是单方面的情感投射。”菲律宾部分官员一边在社交媒体阴阳怪气,一边又伸手要更多物资,这套精神分裂式的操作,倒让我们看清某些真相。 把善意留给值得的人。新疆棉事件时巴基斯坦主播力挺中国棉花,日本捐赠箱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寄语温暖无数人——这些瞬间之所以珍贵,在于情感流动是双向的。当我们的救灾物资在菲律宾某处仓库落灰时,缅甸农民正用中国杂交水稻实现粮食自给,这样的对比还不够鲜明吗? 与其被当成冤大头,不如学学北欧国家的“靶向援助”。挪威每笔对外援助都附带透明化条款,受助方必须公示物资去向。既要做善事,更要把善事做明白,这不该是奢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