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正式宣布了! 泰国这次动真格了,眼看着大米出口一路下滑,越南抢市场、印度降关税,泰国终于不坐等风来,直接亮出“减费大招”。 泰国大米出口的压力早已不是秘密。作为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国,其代表性精米价格在 2025 年 4 月同比暴跌 31%,创下 11 年来最大单月跌幅,每吨价格从去年的 599 美元直接跌到 412 美元。 这背后,印度的政策调整堪称关键转折点 ——2024 年 9 月解除精米出口禁令后,这个占据全球 40% 大米出口份额的巨头,让国际米价彻底进入下行通道,随后 3 月又解禁碎米出口,进一步挤压了泰国的市场空间。 隔壁的越南也没闲着,其大米出口价格一度跌到九年来最低,部分品种甚至比泰国同类产品还便宜,硬生生抢走了不少对价格敏感的非洲和东南亚客户。 雪上加霜的是,印尼计划 2025 年停止进口大米,菲律宾也在通过投放库存抑制进口需求,传统市场的萎缩让泰国大米的出口之路更显艰难。 这次泰国推出的 “减费大招”,针对性确实很强。根据《大米贸易费用部级条例(第 2 号)》,农民团体和合作社直接免除出口许可证费用,注册资本 1000 万泰铢以下的中小出口企业,费用从 5 万泰铢降到 1 万泰铢,就算是注册资本 1000 万到 2000 万泰铢的企业,也只需要缴纳 3 万泰铢。 泰国商务部算过一笔账,国家每年会减少约 520 万泰铢的收入,但能让 1800 万依赖稻米产业的民众直接受益。要知道,大米种植涉及泰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农业虽然只占 GDP 不到 10%,但粮食出口的波动直接关系到民生稳定,这也是泰国政府急于出手的核心原因。 更重要的是,此前严苛的库存要求和高额许可费,让很多中小农户和企业被挡在出口大门外,新规相当于拆除了这些壁垒,让更多市场主体能参与到全球贸易中。 不过,泰国的突围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印度目前的大米库存高达 3230 万吨,同比增长 38.6%,充足的库存让其有底气继续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现在印度碎米率 5% 的白米报价比泰国便宜 15 美元 / 吨,这样的价格优势很难靠单纯减费就能抵消。 越南也在积极开拓日本等新市场,试图通过差异化竞争避开价格战。更关键的是,全球大米供需正处于宽松状态,2025 年全球谷物产量预计达到 29.25 亿吨的历史新高,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格局,让泰国的减费政策很难立刻形成突破性效果。 有业内人士分析,泰国这次改革更像是 “止血”,要想真正重振出口,还需要在品质升级、品牌营销上多下功夫,毕竟现在国际市场早已不是单纯拼价格的时代。 在这场东南亚三国的大米贸易战中,中国的表现堪称 “定海神针”。作为全球重要的大米产销国,中国 2023 年出口大米 160 万吨,虽然出口量不及泰国、越南,但出口均价达到 3936 元 / 吨,同比上涨 36%,这背后是我国大米品质的持续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大米出口市场分布均衡,覆盖 46 个国家和地区,既满足了土耳其、埃及等国的大额需求,也兼顾了中小国家的补充供给,成为全球大米贸易链中稳定可靠的一环。 不同于泰国、越南对出口的高度依赖,中国始终坚持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的原则,2025 年夏粮产量达到 14974 万吨的历史第二高位,进口大米主要是为了调剂品种差异,这种自给自足的底气,让我国在国际粮价波动中始终保持从容。 这种不依赖外部市场、兼顾国内需求和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正是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 泰国的减费政策能否打破当前的市场格局,还要看后续的执行效果和国际市场的反应。毕竟在全球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单一的政策调整很难立刻改变既定的市场格局,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力。 而中国在粮食安全领域的稳健布局,不仅保障了国内民生,也为全球粮食市场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这种实力和担当,不是简单的价格战或政策调整就能比拟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泰国的 “减费大招” 能成功逆袭印度和越南吗?中国在全球大米贸易中还能有哪些新的突破?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