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在岁首大会上,端着杯正在敬酒,突然被魏国降将郭循拔刀刺

南风意史册 2025-11-17 14:13:07

253 年,蜀汉大将军费祎在岁首大会上,端着杯正在敬酒,突然被魏国降将郭循拔刀刺入胸膛。费祎被杀后,朝堂矛头指向姜维,人们都怀疑是姜维暗杀了费祎。   费祎,这位被诸葛亮誉为“识悟过人”的执政者,当时正沉浸在节日的欢愉中。他刚刚与姜维完成了一次深入的交谈,内容依然是那个老话题:北伐。作为诸葛丞相的继承者,费祎始终坚持着“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我们等得起,丞相的遗志终将实现,但不是现在。”   就在这片祥和之中,左将军郭循,这位三年前归顺的魏将,此刻正举杯向前。他的脸上挂着得体的微笑,步伐稳健,任谁看去都是一副要向主帅敬酒的姿态。没有人注意到他宽大的袖袍下,藏着一把淬利的短刀。   “大将军,请满饮此杯。”郭循的声音平静得出奇。费祎含笑转身,正要接过酒杯,却见寒光一闪,那把短刀已经没入他的胸膛,鲜血瞬间染红了锦袍。   “魏国细作!”不知是谁率先惊呼出声,场面顿时大乱。郭循还未来得及拔出第二刀,已被周围的侍卫乱刀砍死。而他的眼睛始终睁着,仿佛在凝视着某个遥远的地方。   消息传到成都,所有的疑云都指向了姜维。毕竟,郭循是姜维在战场上俘虏并力荐提拔的;毕竟,费祎死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一直渴望北伐的姜维。就连后主刘禅在最初的震惊过后,也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了这位屡次请求出征的将领。   然而真相,往往比表象复杂得多。   在遥远的洛阳,曹魏朝廷正在为一位义士举行追封典礼。皇帝曹芳亲自下诏,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并且在诏书中盛赞他“杀身成仁,为国除害”。   没有人提及,这位“义士”在蜀汉的三年里,曾经多么努力地想要接近另一个目标:后主刘禅。只是在宫禁森严的成都,他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这才将目标转向了费祎。   更深层的是,曹魏的谍报系统早已运作多时。他们清楚地知道,在蜀汉朝廷内部,存在着多种势力的博弈:以费祎为代表的稳健派,以姜维为代表的主战派,还有以黄皓为代表的宦官势力。若是能除去费祎,不仅能让蜀汉失去一位能臣,更可能激化其内部矛盾。   果然,费祎之死成了蜀汉政局的分水岭。   姜维确实获得了更大的兵权,开始了更加频繁的北伐。但朝中再没有人像费祎那样,能够以资历和威望平衡各方势力。诸葛瞻、董厥等朝臣对姜维的军事行动颇多微词;宦官黄皓则趁机揽权,甚至在姜维上书要求处置黄皓时,刘禅也只是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个小臣,大将军何必在意?”   这一切,都让姜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夜深人静时,他想起费祎生前常说的话:“我们等得起。”现在想来,这句话背后竟然蕴含着这样的深意:治国不仅需要理想,更需要耐心和智慧。   而这一切,都被深宫中的刘禅看在眼里。这位被后世认为庸碌的君主,其实比谁都明白朝堂的平衡之道。他清楚地记得费祎最后一次进宫议事时的情景:“陛下,姜伯约忠心可鉴,但用兵太过急迫。臣在一日,便约束他一日。”   如今费祎已去,朝中再无人能制约姜维,也没有人能遏制黄皓的势力。这种微妙的失衡,正在将蜀汉推向未知的深渊。   只能说,历史的真相往往掩埋在层层迷雾之下。郭循的刀,终结的不仅是费祎的生命,更是一个时代的平衡。从这一刻起,蜀汉就像一艘失去了压舱石的航船,开始在风雨中飘摇。   而这一切,究竟是一个降将的个人抉择,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或许,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往往留给后人无限的想象与思考。   信息来源:《三国志》   文│一阳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