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口为何少有岛屿?近几十年,已人工填海765平方公里!

四面八方风 2024-11-26 10:53:56

杭州湾,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是是钱塘江的入海口,因钱塘江潮而闻名于世。杭州湾的地理特征非常独特,其内界界定为钱塘江河口线,外界则大致由上海浦东芦潮港闸与甬江口外的长跳咀连线构成,东边靠近舟山群岛,北侧海域与上海相接,南面则是宁绍平原。

杭州湾的海域面积也有350平方公里。加起来,总面积可是相当可观。因为杭州湾是一个喇叭形的海湾,所以它的深度从湾口到湾内是逐渐变化的。湾口处的水深大约在8到9米之间,而向西进入湾内后,水深会逐渐变浅。

特别是在海宁一带,由于地形狭窄,水深只有1到2米左右。杭州湾的海底地形也相对平坦,平均水深大约在8到10米左右。

这样的深度对于航运和渔业来说都是相当有利的。杭州湾是中国重要的渔业基地。湾口有舟山群岛环屏,群岛是中国重要军事要塞和渔业基地,主产黄鱼、带鱼、墨鱼等海产品。美味的海鲜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食客前来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的河口地区分布着众多冲积岛,比如距离杭州湾不远的崇明岛。其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端长江口处,形状狭长如卧蚕,是中国第三大岛屿,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最大的沙岛。但为什么杭州湾没有形成显著的冲积岛屿呢?

泥沙量较少

与长江相比,钱塘江的流域面积较小,河流长度也短,导致其携带的泥沙量相对较少。钱塘江是一条水丰沙少的清水河。据参考资料,钱塘江的平均含沙量在0.2~0.4kg/m³之间,年平均输沙量约为668万吨。

而长江是一条含沙量较少但输沙量仍较大的河流。根据参考数据,2023年长江代表站的年总输沙量为2.04亿吨。远大于钱塘江的输沙量。长江因其庞大的流域面积和较长的流程,能携带大量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至出海口。

中下游河道宽,比降小,流速减缓,泥沙容易在河、湖滩地大量淤积,从而在长江口形成了广阔的长江三角洲及多个冲积岛屿。而钱塘江由于泥沙输入量有限,不足以在杭州湾形成大规模的冲积沉积。

喇叭口地形

杭州湾呈现为一个巨大的喇叭口形状,湾口宽约95公里,但自口外向口内渐狭,到澉浦处就只有20公里宽了,海宁一带更是窄到了仅仅3公里。

这种口大肚小的地形特点,使得潮汐作用在湾内得到显著增强。这种地形在潮汐作用下,特别是受到东海强大的潮汐能量影响时,会产生世界闻名的钱塘江大潮。特别是海宁一带,由于地形狭窄,潮差平均都在5米以上,最大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近9米,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地方。

潮汐和水流动力

杭州湾的潮汐现象极为显著,杭州湾的潮汐属于半日潮类型,即每天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每日两次的潮汐涨落产生了强大的水流动力,这股力量抵消了钱塘江南下的水流,还加剧了对已沉积泥沙的侵蚀和搬运,使得即使有泥沙沉积,也难以稳定积累形成岛屿。

杭州湾平均潮差超过4.0m,属于强潮河口。大潮汐带来了强烈的水流动力,这种动力促进了海湾内部的侵蚀和沉积物的重新分配,也防止了大量泥沙在海湾内部堆积形成岛屿。

大潮具有强烈的冲刷能力,能够将河流携带的少量泥沙迅速带入深海,阻止了泥沙在湾内沉积和岛屿的形成,维持了海湾的开放性。

虽然难以形成沙岛,杭州湾沿岸陆地面积一直在变大

杭州湾的滩涂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因此,通过造陆工程扩大陆地面积,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自唐宋时期起,先民们开始在杭州湾进行填海造陆。早在千余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苍茫无垠的滩涂。唐代以后,因钱塘湾河口向北迁移逐渐定型,加之一系列沙咀的形成,近千年中超过600平方公里的大海变成了桑田。

杭州湾促淤圈围工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人为干预,促进淤泥淤积,进而形成新的陆地。具体来说,工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围堤、引导水流等,使淤泥在特定区域内淤积,形成新的土地,新形成的土地可以用于农业、工业、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几十年来,杭州湾的海岸线和陆域面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圈淤围垦等人类活动,北岸岸线全线外移,杭州湾北岸的嘉兴市,2003-2017年,通过围填海新增土地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萧山实施了治江围涂工程,该工程于2005年12月23日正式开工,工程建设号称“奋战一百天,再夺一万亩”,并在2007年成功实现了一万亩圈围。

1990—2019年间,杭州湾海岸线总长度增加了约20.7公里,陆域面积增加了约765平方公里。填海造陆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杭州湾成为了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园区开发区域。

大规模的填海造陆活动也带来了诸如湿地破坏、海水倒灌等危机。这些问题最终促使政府在2019年决定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0 阅读:75
四面八方风

四面八方风

我梦回江南,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