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二十五,是民间传统的“填仓节”,又称“天仓节”或“仓王爷诞辰”。这一节日源于古代农耕文化,承载着人们对五谷丰登、仓廪充盈的祈愿。传说古时北方大旱,一位仓官不忍百姓饥苦,私自开仓放粮后自焚谢罪,后人感念其恩德,遂将正月二十五定为纪念日,并衍生出“填仓”习俗。
在传统中,正月二十为“小填仓”,二十五为“大填仓”,人们通过填粮仓、祭神灵、食特定菜肴等形式,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家宅兴旺。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更传递了勤俭节约、居安思危的智慧。
一、“吃3样”:食俗中的吉祥寓意
填仓节的饮食习俗与丰收、富足紧密相连,以下三种食物是这一日的核心:
1. 饺子:招财进宝,福气满仓
北方素有“填仓吃饺,财源广进”的讲究。饺子形似元宝,象征财富;饱满的馅料寓意粮仓充实。如河北地区用猪肉茴香馅,取“回味长久”之意,包时需鼓鼓囊囊,以示生活富足。山东等地则流行韭菜猪肉饺,借“久财”谐音,祈愿长久富裕。
2. 小米饭/米饭:五谷丰登,勤俭传家
小米饭是填仓节的“主角”,尤以黏稠的干饭为佳。古时谷子为主粮,吃小米饭既是对农耕文明的追溯,也提醒后人珍惜粮食。天津等地更讲究“干饭鱼汤”搭配,鱼汤鲜美,米饭扎实,寓意“仓满鱼跃”,生活无忧。如今,米饭的形态更丰富,莲子米饭、杂粮饭等也融入现代餐桌,但核心仍是祈求丰收。
3. 鱼汤:年年有余,感恩生灵
鱼汤的习俗与护粮相关。古人认为猫能捕鼠护粮,故煮鱼汤犒赏,后演变为全家共享。鲫鱼汤炖煮时讲究煎至金黄,汤汁浓白,象征“金玉满堂”。此食俗不仅寄托年年有余的愿景,也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做2事”:仪式中的美好寄托
填仓节的活动围绕“填满”与“祈福”展开,以下两项习俗尤为关键:
1. 填仓打囤:画灰围仓,祈愿丰饶
人们用草木灰在院中画出粮仓形状(称“打囤”),内置五谷或钱币,覆以砖瓦,寓意“粮满仓、钱满囤”。部分地区还会撒石灰、堆煤炭镇宅,祈求家宅平安。此仪式既是对农耕生活的模拟,也寄托了对物质丰裕的向往。现代家庭虽无粮仓,仍可添置米面,延续“填仓”精神。
2. 祭拜仓神:感恩祈福,敬畏自然
仓王爷被视为护佑粮仓的神灵。填仓节当日,家家焚香设供,祭拜仓神画像,并诵念“天仓爷填仓来,粮食元宝到家来”等祝词。部分地区还会点“雨灯灯”(谷面捏制的灯盏),象征照亮粮仓、驱邪纳吉。这一习俗不仅是对传统的传承,更强化了人与自然的敬畏之心。
填仓节的习俗虽因地而异,但核心始终是“勤俭持家、敬畏自然”。在物质丰裕的今天,这些传统看似朴素,却承载着先人对美好生活的智慧与期盼。无论是饱含祝福的饮食,还是充满仪式感的填仓活动,都在提醒我们:珍惜粮食、感恩自然、勤勉生活。
明日正月二十五,不妨煮一碗鱼汤米饭,包一屉元宝饺子,或在院中画一方“灰囤”,让传统习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唯有铭记历史,方能滋养未来!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由“秀厨娘”原创,文章和图片均有版权,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删改、盗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