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直播出禁书,主播宁贴钱也要买来上交国家,网友解释令人担忧

斯文Talkr 2024-12-06 15:30:31

文|颠婆陈老大

编辑|颠婆陈老大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最近网红“听泉赏宝”的热度很大呀,平时在刷视频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他的直播间出现很多稀奇古怪、价值很高的文物。

先是在直播间被迫“点天灯”引发热议,如今又传出来他的直播间出现了禁书。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书为何会被称之为“禁书”。

直播间出现禁书?

鉴宝直播间常常以“真真假假”作为噱头吸引观众,一个物件的出场似乎承载着无尽的谜团和故事;而一个权威断言的出现,又能瞬间点燃观众的好奇心。

但浮华的背后却是层层叠叠的困惑与失望,无数观众在直播间内“看热闹不嫌事大”,却不曾意识到,文物鉴定的真伪早已被娱乐的光环所模糊。

12月初,一场普通的直播因为一本《鲁班书》彻底“炸了锅”,这本书的封面破旧不堪,纸页上模糊的字迹显然经历了年代的侵蚀。

展示这本书的观众是一位中年男子,他讲述了家中先祖如何将此书视为珍宝,还提及了与之相关的传说。

这本书与“五弊三缺”联系紧密,历来被认为蕴藏着“不祥的力量”,一时间弹幕上“诅咒”、“避讳”之类的关键词疯狂刷屏,许多人都希望主播能解开这本书的秘密。

主播看着这本书表情渐渐变得严肃,他看着网友轻轻翻开,试图辨认上面的文字和印章,但显然缺乏专业的判断依据。

最终他以谨慎的态度建议观众将这本书交由博物馆或研究机构,称“这种东西不能随意处置,历史价值要交给专业的人来看”。

但这样的“理性发言”并未平息观众的热情,反而让弹幕变得更加兴奋。

“是真的吗?”、“是不是禁书?”、“捐出去后还能拿回来吗?”各种质疑与好奇交织在一起,直播间的热度被推上了顶峰。

从这场直播中可以看出,鉴宝直播的火爆,背后离不开戏剧化的叙事模式,一件物品的展示往往会伴随着大量铺垫和悬念,观众的情绪随着主播的讲述一步步被推向高潮。

尤其是涉及《鲁班书》这类带有神秘色彩的古物,主播的每一句解读都可能成为触发观众联想的导火索。

不过正如许多专家批评的那样,这种叙事模式的问题在于,它往往夸大了物品的神秘性,却忽视了对其真实价值的科学解读。

比如这本《鲁班书》,它的确有其文化和历史意义,但它是否真的具有诅咒之类的“禁忌”,显然需要经过严谨的考证,而不是靠弹幕和主播的即兴表演来定夺。

长此以往,这样的直播不仅误导观众,还可能让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产生错误的认知。

事实上,鉴宝直播之所以真假难辨,不仅仅是因为物品本身难以考证,更在于直播间缺乏专业性,很多主播并非真正的文物专家,他们的鉴定往往依赖于有限的经验和表面判断。

一些直播甚至直接抛弃专业性,完全以娱乐为导向,只要观众“买账”,就不惜夸大或扭曲物品的背景和价值。

就像那本《鲁班书》被主播反复强调为“极其珍贵的古籍”,虽然《鲁班书》已经被禁了,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民间并没有这本书的身影。

事实上类似的手抄本在民间或许会有很多,并且在民间流传过程中附加了许多神秘的传说。

观众对其的热情更多是来源于故事的吸引力,而非对文物本身的兴趣,主播利用了这一心理,以戏剧化的方式不断放大观众的情绪,最终将直播的氛围推向“真假交织”的高潮。

这种真假难辨的氛围,最终的受害者是普通观众,他们在直播间中接受了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却缺乏判断这些信息的能力。

尤其是当主播以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讲述故事时,观众往往会下意识地倾向于相信那些戏剧化的部分,而忽略其科学性和真实性。

从直播间的表现来看,很多观众已经将观看鉴宝直播当成一种娱乐消费,而非文化学习,他们更在意物品是否“够神秘”、“够惊人”,而不是关心它的历史价值或文化意义。

正因如此,许多主播才会选择用“戏剧化叙事”来吸引流量,而非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一些主播试图在直播中融入更多理性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往往被边缘化。

比如那位建议将《鲁班书》捐赠研究的主播,尽管他的态度无可挑剔,但他无法抗衡直播间观众对神秘感和娱乐性的需求。

观众显然更愿意接受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而非一个平淡无奇的事实。

真假难辨的鉴宝乱象,表面上是主播和观众共同塑造的娱乐现象,但其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文化和历史的认知缺失。

如果直播行业无法找到一种平衡点,让鉴宝直播既能保持观赏性,又能兼顾科学性和真实性,那么它很可能会逐渐失去观众的信任,最终被更有深度的文化传播形式所取代。

在此之前,我们也许只能通过每一场直播中的“真真假假”,看到行业现状的一角。

直播带货背后的骗局与隐患

近年来,鉴宝直播火爆网络,许多观众被一个个“惊天发现”吸引,期待通过直播一窥稀世珍宝。

但在光鲜的直播间背后,却隐藏着一场又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诈骗团伙利用观众对古董的好奇心和鉴定知识的缺乏,将廉价仿制品包装成“稀世古董”,通过一套精妙的剧本话术,成功让许多人误入圈套。

一个普通人原本怀揣着捡漏的希望,最终却可能被“鉴宝梦”击得粉碎。

比如之前有一位主播展示了一些所谓的“文物”,声称这是“藏家急售”的精品,原本价值连城,但由于急需用钱,现在仅以极低的价格出售。

主播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些古物的传奇故事,还请来“专家”对其进行现场鉴定,这位“专家”满脸严肃,最终给出了极高的估价,并鼓励观众踊跃出手。

此时,直播间的气氛被推向高潮,弹幕纷纷刷起“买到就是赚到”、“抢到就是运气”等评论,不少观众在一片热烈氛围中忍不住掏出腰包。

然而事后证明,这不过是诈骗团伙精心设计的一场戏,那位所谓的“专家”与主播是一伙,瓷瓶不过是廉价仿制品,真正的价值甚至不及卖出的十分之一。

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些受骗的观众一次性购入了大量假文物,导致损失惨重,这类骗局不仅让许多观众蒙受经济损失,还严重损害了直播行业的声誉。

不仅如此,一些主播甚至在直播中做出“贴钱收购”文物的举动,以此博取观众的信任。

比如一名主播在一次直播中声称,自己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但因为担心文物落入不法分子手中,愿意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将其买下,随后再捐赠给博物馆。

这样的举动看似正义凛然,赢得了观众的好感,甚至被奉为“文物守护者”,但实际上,这些贴钱收购的行为往往是精心策划的骗局。

因为这些所谓的“古董”可能早已被幕后团队低价购得,所谓的“收购”只是自导自演的戏码。

并且这种表演性的“收购”行为也可能引发观众跟风,陷入不理性的购买狂潮。

更有甚者,部分主播甚至将假文物包装成具有历史价值的珍品,以此谋取暴利,这种行为不仅挑战了行业底线,也让观众逐渐对直播鉴宝失去信任。

结语

通过这次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听泉赏宝”这个主播还是比较不错的,就从他愿意自己花钱买来上交给国家,让更加专业的人去研究这一点来说,真的是很少有人能做到。

不过这个“禁书”是真是假目前还尚不得知,但看这个网红的反应,他估计觉得是真的吧。

并且根据他自己所学的一些知识来判断,这个禁书可能存在有一些不好的影响。

虽然有很多网友都在说,《鲁班书》的下卷不能看,否则会导致“五弊三缺”,但也有很多网友觉得这其实都是套路,现在又很多做假的文物,所以仅凭肉眼来看,还是很难分辨的。

最后大家对于这件事情,有什么样的看法呢?你们觉得这个事情是真的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3
斯文Talkr

斯文Talkr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