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一个62岁的中国老人访美,几个中情局探员突然找到了他,出示证件后,说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1-17 18:19:25

1989年,一个62岁的中国老人访美,几个中情局探员突然找到了他,出示证件后,说:“我们愿提供10万美元年薪,请你留在美国!” 1991 年中国机场,曾肯成带着女儿走下飞机,看着熟悉的人群,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   两年前在美国被中情局以高薪、别墅和女儿的治疗为诱饵,他始终没松口,如今终于安全回家。   他摸了摸女儿的头,想起自己年轻时放弃美国优渥生活,毅然回国的决定,从未后悔。   这位密码学专家,用一生的选择,守住了国家机密,也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曾肯成早年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密码学,天赋出众的他很快崭露头角。   毕业时,学校主动邀请他留校任职,提供优厚的薪资和科研条件,希望他留在美国。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曾肯成彻夜未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回国。   他打包简单的行李,连一半物品都来不及带走,就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只想为祖国效力。   回国后,曾肯成面对的是密码学领域的一片空白,没有参考资料,没有成熟的技术。   他主动请缨,牵头组建研究团队,从零开始搭建中国第一代军用密码系统。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住在实验室里,饿了就啃干粮,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   经过无数次试验,他终于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自主密码系统,填补了国内领域的空白。   这套密码系统后来成了国家军事、外交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让中国拥有了自主的信息防护能力。   曾肯成也因此在密码学界声名鹊起,不少国际学术会议都邀请他参会,分享研究成果。   他还投身教育事业,在高校开设密码学课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为行业储备力量。   这些学生后来大多成了中国密码领域的骨干,延续着他的研究与奉献精神。   1989 年,62 岁的曾肯成受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邀请,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讲学。   他本想借这次机会交流学术,却没想到一次偶然的举动,让他成了美国安全部门的 “目标”。   在年底的美国密码学大会上,他听演讲时发现美国商用密码加密标准存在一个漏洞,随口指出。   这个漏洞关乎美国军方、政府和金融系统的安全,美国国家安全局瞬间陷入紧张,开始调查他。   中情局很快摸清了曾肯成的背景,也查到他的女儿自 70 年代末就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   1989 年,女儿病情恶化到器官衰竭边缘,美国高昂的医疗费用让曾肯成压力很大。   中情局认为这是突破口,派探员上门,提出 10 万美元年薪、休斯顿带泳池的别墅,还有免费治疗。   他们甚至承诺让曾肯成担任德州农工大学终身教授,条件是让他留在美国,为其工作。   曾肯成看着眼前的条件,心里很清楚美方的目的 —— 不仅想要他的技术,更想获取中国密码机密。   他平静地拒绝:“学术交流可以合作,但国家机密绝不能泄露,我是中国科学家。” 见软的不行,美方开始强硬施压,频繁 “拜访”、跟踪女儿就医,还威胁影响他的签证。   有次中情局带顶级专家上门,试图用女儿的病情打动他,他依旧坚定:“1950 年回国我没后悔,现在也不会。” 无奈之下,曾肯成联系中国驻休斯顿大使馆,详细说明自己的处境,请求帮助。   中方高度重视,立刻展开斡旋,与美方反复沟通,确保他和女儿的安全。   1991 年,在中方的努力下,曾肯成终于带着女儿离开美国,登上回国的飞机。   落地那一刻,他看着祖国的土地,知道自己终于可以安心继续研究,守护国家的信息安全。   回国后,曾肯成没有停下脚步,继续投身密码学研究,还升级了之前搭建的军用密码系统。   他针对新时代信息安全的需求,提出多项创新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密码系统的安全性。   女儿在国内得到妥善治疗,病情逐渐稳定,这让他能更专注地投入工作与教育事业。   晚年的他,即便身体不如从前,仍坚持去高校讲课,为年轻学者答疑解惑,分享自己的经验。   如今,曾肯成的故事虽不常被大众熟知,却成了科研界爱国奉献的典范。   他当年搭建的密码系统基础,经过不断升级,至今仍在为国家信息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他培养的学生遍布密码领域各个岗位,延续着他的精神,守护着国家的信息防线。   这位一生坚守家国立场的密码学专家,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真正的成就,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初心的坚守。     主要信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曾肯成:国家秘密的守护者)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