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女子丈夫住院,去银行取25000元急用。工作人员打了无数个电话核实

沉着孔雀 2025-11-18 12:18:34

河北邢台,女子丈夫住院,去银行取 25000 元急用。工作人员打了无数个电话核实,各种询问取钱干什么用?住在哪个医院,哪个科?女子怒了,住院是个人隐私必须要告诉吗,说好的存取自由呢?但不说就取不了钱,整整耽误了 20 多分钟。对此,网友观点不同引发热议! 女子攥着银行卡的手都捏白了,往前凑了半步盯着柜台里的工作人员。她兜里揣着医院刚开的缴费单,边角都被汗水浸得发皱,上面的金额和她要取得数字分毫不差。工作人员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戴着口罩只露出眼睛,手里还握着没挂的电话,声音放得平缓:“不是要查你隐私,是 2 万以上取款,我们得核实资金用途,怕你被诈骗。” 女子抬手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分针又走了一格,她把缴费单拍在柜台上:“这是缴费单,还不能证明用途?我丈夫在 ICU 外面等着缴费,晚了医生说停药怎么办?” 周围排队的人渐渐围过来,有人掏出手机开始拍,议论声越来越大。一个穿夹克的大哥凑过来说:“我上次取 3 万也这样,问我给儿子交学费的学校地址,我没说,耗了快半小时,最后让单位开了证明才取成。” 柜台里的姑娘没接缴费单,又拿起电话拨了个号码,开了免提。电话里传来一个男声:“按照警银合作要求,2 万以上必须核实清楚,尤其是这种急着用钱的,更要防着骗子冒充家属骗钱。” 女子听见这话更生气,伸手要抢电话,被旁边的保安拦住。她掏出手机翻出丈夫的住院手环照片,举到柜台前:“姓名床位都在这,你们自己打医院电话问,再耽误下去出了事谁负责?” 姑娘这才接过照片,对着电话报了医院名字和床位号。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说让她记一下核实记录编号,然后才同意办理。等拿到一沓现金时,女子看了眼时间,刚好过去了 23 分钟。她把钱塞进包里往门外跑,出门时听见后面有人喊:“要是真被骗了,你们又该说银行不负责了!” 她赶到医院时,收费窗口刚要下班,幸好把费用交上了。丈夫的主治医生说,再晚十分钟,就只能先停药观察。晚上她把这事发在本地论坛上,没想到一夜之间炸了锅。网友分成两派吵得厉害,支持她的人说:“《商业银行法》明确说取款自由,银行凭什么查隐私?” 有人晒出自己的经历,说取 1 万 5 被问是不是买保健品,感觉被冒犯了。 支持银行的人也不少,一个自称银行员工的网友留言:“我们上个月刚拦了个老人,要取 5 万给‘保健品专家’,就是追问用途才发现是诈骗。一旦放行了,储户损失了还得怪银行。” 还有人贴出新闻截图,说当地上半年电信诈骗涉案金额好几亿,银行也是被逼得没办法。 第二天银行网点经理联系了她,带着水果去医院道歉。经理解释,现在派出所对电信诈骗有考核,压力都传到银行这边,5 万以上要民警到场核实,2 万以上就得查流水、问用途,他们也是按规定办事。经理还说,8 月份有新规征求意见,要取消 5 万以上登记用途的要求,但地方执行细则还没下来,他们不敢松劲。 女子看着病床上刚脱离危险的丈夫,没再追究。没想到这事被本地媒体报道后,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有律师站出来说,银行反诈要把握尺度,不能用 “一刀切” 的方式侵犯隐私,《民法典》里明确保护私人信息。当地银保监部门也注意到这事,派人去银行调研,要求他们优化流程,对紧急情况开辟绿色通道。 一周后女子再去银行办业务,发现柜台旁多了个 “紧急取款通道” 的牌子,上面写着持医院缴费单、急诊证明等可优先办理。工作人员告诉她,现在遇到就医、救急这种情况,只要能提供证明,核实流程能压缩到 5 分钟以内。她想起那天的争执,突然觉得,或许这场矛盾,真能让规则变得更有人情味

0 阅读:287
沉着孔雀

沉着孔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