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车厢里,午休工位上,深夜床头前——无数点亮的手机屏幕构成了微短剧行业真实的底色。60秒一个反转,3分钟一个高潮,这种让人“刷”到停不下来的内容形态,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着我们的娱乐生活。 截至2025年7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接近7亿,这个数字已超过外卖用户和网约车用户。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约500亿元,猛增至2025年的近900亿元,行业正式迈入千亿规模前夜。 01 短剧崛起:从“网剧补丁”到“三足鼎立” 如今,微短剧的市场格局已从小程序剧的“单极狂欢”,演变为“小程序剧、长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三足鼎立”的差异化竞争态势。 02 流行密码:精准击中现代人情感需求 短剧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它精准抓住了当代人的情感需求和消费习惯。 短剧的“短平快”特性完美适配碎片化时代。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人们很难抽出整块时间追长剧。短剧每集1-3分钟的时长,让观众能够在工作间隙、通勤路上快速消费一段完整叙事。 更深入看,短剧提供了高效的情绪价值。通过强冲突、快节奏、高密度爽点的创作方法论,短剧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带给观众强烈的情绪波动和满足感。 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正好迎合了当下年轻群体在高压生活下的心理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平认为:“短剧实际是年轻人应对现实压力的一种舒缓方式。它通过虚拟叙事提供了一种快速的情感宣泄和替代性满足。” 03 技术赋能:AIGC如何重构短剧生产流程 技术革新为短剧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尤其是AIGC技术的应用,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短剧的生产模式。 在广西新媒体中心,南宁峰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研发的AIGC短视频创作平台“剧小白”,能够将百集短剧的创作周期压缩至仅需一周。而制作10秒的广告视频,仅需5分钟即可生成。 该公司总经理蒋林峰介绍:“传统影视动漫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严重阻碍公司数字产业发展步伐。通过多模态大模型训练,我们成功实现了影视创作的全流程AI化。” AI技术不仅大幅提升制作效率,更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笔落惊鸿公司通过自己的AI工具,已经可以包揽漫剧的生产全流程,每天产出15-20分钟的内容。 相比之下,团队制作漫剧所需的成本最低可压缩到每分钟十几元到数十元不等。 技术赋能还体现在短剧的全球化传播上。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秘书长周结指出,“新中式叙事”正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在AI译制等技术加持下,中国故事的出海速度与广度正大幅提升。 04 “微短剧+”战略:跨界融合创造乘数效应 2025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推动微短剧从单纯的娱乐领域向教育、文旅、电商等垂直领域延伸。 这一战略很快显现出乘数效应。 在“微短剧+文旅”领域,精品文旅微短剧超越简单的场景植入,以地理文化基因重构叙事逻辑,使得受众从“观看者”转变为“沉浸式体验的参与者”。目前,已有335部优秀作品入选“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近期,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又联合启动“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凭借政策红利与市场潜力,“微短剧+运动”有望成为下一个核心增长风口。 上个月,首部健身题材微短剧邀请奥运体操冠军管晨辰出演。 “微短剧+”的跨界融合正让内容承载更多社会价值——普法、科普、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等主题成为新热点。用户在娱乐之外获得知识、文化认同等附加价值,观看动机从“即时消遣”转向“场景化需求”。 05 出海热潮:中国短剧征服全球市场 短剧不仅是国内的文化现象,更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载体。 过去两年,短剧出海浪潮席卷全球:短剧类App的全球内购收入在2025年一季度达到近7亿美元,为2024年第一季度的近4倍。 根据统计,在全球短剧应用内购收入排名前50的产品中,由中国企业开发的超过40款,其总收入贡献占比高达93%以上。而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短剧应用收入前10名基本全被中国企业霸屏。 海外短剧市场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女性占短剧观众的近85%,超65%的用户年龄在25-44岁之间。北美偏爱都市大女主;东南亚热衷校园青春与家庭伦理,拉美则钟爱爱情、犯罪与复仇。 不过,短剧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文在线2025年半年报披露,其间接持股的ReelShort母公司枫叶互动上半年营收27.60亿元,但同期净亏损达4651.15万元。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已成为不少出海短剧平台的共同困境。 成本门槛全面抬高是多数玩家亏损的核心诱因。单部短剧制作成本从2024年的12-15万美元,上涨至2025年的15-18万美元,部分精品剧甚至突破20万美元,较国内同类项目高出2-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