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惹日本了,他们现在很愤怒,否则后果承担不起!”看到大陆在日本家门口实弹演习,台湾前立法院院长,蔡英文办公室秘书长苏嘉全急得跳脚,但他说的恰恰相反,现在承受不起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国。 这句话一出,立马让人想问:到底谁才是真的怕承担后果? 大陆刚刚在日本家门口黄海举行实弹演习,钓鱼岛海域中国海警船巡航常态化。 日本还没发飙,苏嘉全倒先按捺不住。可细看最近局势和背后数据,苏嘉全的这番“担忧”还真说反了。 近日,日本前总务大臣高市早苗在东京公开鼓吹要介入台海事务,言辞激烈还带着威胁意味。 第二天,中国海警编队就开进钓鱼岛海域巡航,东部战区同步宣布黄海中部实战化演习。 演习位置紧贴日本专属经济区,日方外务省随即连夜召见中国大使提出抗议。 日经指数当天跌超2.3%,汽车、旅游类股票跌得最惨,三天市值蒸发超百亿美元。 日本观光厅数据也同时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游客在日本消费金额达到1.2万亿日元,占全年旅游收入三分之一。 中国文旅部紧接着发布赴日旅游安全提示,JR铁路、松下等公司股价应声下跌,商界领袖赶紧找政府“降温”,生怕贸易和旅游出大问题。 表面看日本政客挺强硬,真要比底气,日本的“愤怒”其实很脆弱。 经济是软肋,军事上底气更不足。 中国海军现役总吨位超过200万吨,日本只有50万吨左右。火箭军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射程覆盖日本全境。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早就分析过,东海要是真打起来,美军介入都有航母被击沉的风险。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面对媒体再次表示,美国没必要为了钓鱼岛和中国直接开战。说穿了,日本真敢动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闹大了只能自食其果。 高市早苗的这些话根本不稀奇,日本右翼惯常套路就是先渲染“中国威胁”,再借机扩军加军费。 日本内阁通过新版《防卫白皮书》,把台湾问题当成“日本生存线”。 可日本媒体分析得很透,这就是为扩军找借口。日本社会内部其实对这种冒进情绪很警觉,不少理性政客和主流媒体都提醒政府保持克制,别把经济搞砸。 日本外务省还专门派人来和中国沟通,担心局势继续升级。 岛内某些人倒是着急上火,苏嘉全反复强调“别惹日本”,好像中国一旦动真格就要吃大亏。 可台湾社会早就有人看透了这一点。新党主席吴成典就直言,日本右翼政客只会拿台湾当挡箭牌,真要开打他们跑得比谁都快。 2024年“汉光演习”期间,台军坦克当街抛锚的尴尬画面还历历在目,外部靠山靠得住吗?台湾民间对此已经有自己的判断。 中国大陆这波操作很有章法,先是召见大使表明立场,再是旅游经济“点穴”,最后才是实弹演习,软硬兼施,打出一套组合拳。 中国市场体量大,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远大于反过来。每次关系紧张,日本经济界第一个跳脚。 2024年中国大陆游客赴日人数占比接近三成,断流直接影响酒店、餐饮、交通业绩,日本观光厅的数据清清楚楚。 而且,钓鱼岛问题更是中国底气的体现。 海警巡航已常态化,2024年累计巡航天数高达336天,日本海上保安厅只能口头抗议。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也承认,中国已实质掌控钓鱼岛主动权。 解放军黄海演习选址很讲究,既能压制对方气焰,又留有回旋余地。南部战区军事专家说得很直接,这就是“拒止战略”,让对方知难而退。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日本的“愤怒”背后,其实更多的是面对中国崛起的焦虑。 几十年经济停滞,人口压力大,地区影响力下滑,只能靠渲染“中国威胁”来稳内部、刷存在感。 但每逢中日关系紧张,最先着急的都是日本经济界,谁都不想丢市场。 中国的底气,来自实力和自信,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体量,让中国早已不怕风浪。 台海事务是中国自己的事,外部插手没好下场。 有些国家还没适应中国的自信姿态,总觉得可以用过去那一套牵制中国。 事实证明,谁碰了红线谁就要付出代价。 日本真想要太平还是少点小动作,别再想着“围堵中国”了,把精力用在经济和民生上,对谁都更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