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9日,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对被告人刘某(1992年9月出生)、被告人谢某(1992年9月出生)犯强奸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0年12月8日,我院二审作出刑事附带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判决生效后,余某云(谢某之母)、刘某洞(刘某之父)不服,提出申诉。我院于2012年12月7日驳回申诉。余某云、刘某洞仍不服,向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于2014年12月7日作出刑事复查通知书,决定不予提请抗诉。2015年7月16日,谢某东(谢某之父)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后认为一、二审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于2016年7月8日驳回申诉。 《环球网》 14年5次申诉均被驳回!这起无期徒刑案,为何让家属执着不休? 2010年盛夏,娄底中院的一纸判决,让两个18岁少年的人生彻底定格——刘某与谢某因强奸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彼时法庭上,谢某母亲余某云攥着儿子的判决书,指节泛白:“我不信他会做这种事。” 这份不信,成了此后14年的执念。当年12月,二审维持原判,家属第一次申诉;2012年、2014年,他们先后向法院、省检察院提交材料,得到的仍是“证据充分、量刑适当”的回复;2015年,谢某父亲谢某东抱着最后希望找到最高检,可2016年的驳回通知,还是给这场申诉画上了暂时的句号。 有人说家属是“不愿接受现实”,可翻看卷宗里的细节:案发时两少年刚成年,案卷中是否存在关键证据存疑?量刑时是否充分考量了未成年人(犯罪时距成年仅11个月)的情节?这些疑问,成了家属不肯放弃的理由。 更让人深思的是,这起案件背后,藏着普通家庭面对司法判决时的复杂心态——他们既敬畏法律的威严,又怀揣着“为亲人讨个说法”的朴素愿望。14年里,余某云从青丝熬到白发,刘某洞为申诉跑遍各级部门,支撑他们的,或许不只是“孩子无罪”的信念,更是对司法公正“再确认”的期待。 如今案件已过去14年,你认为家属的坚持有意义吗?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判决会选择继续申诉吗?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