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的今天,“飞鲨”首次成功起降辽宁舰! 13年前的今天,歼15舰载战斗

榕树下听书 2025-11-24 08:10:12

13年前的今天,“飞鲨”首次成功起降辽宁舰! 13年前的今天,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 人民海军实现了舰载战斗机上舰的历史性突破 ! 那一天的渤海湾没给好脸色,海风卷着碎浪拍在辽宁舰甲板上,带着深秋的刺骨寒意,可甲板上、指挥室里,所有人的眼睛都亮得发烫,攥紧的拳头里全是紧张,也藏着憋了多年的期待。 舰载机上舰从不是简单的“飞机落航母”,业内都叫它“刀尖上的舞蹈”——航母甲板长度连陆地跑道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还会跟着海浪上下晃动、左右偏移,阻拦索的有效拦截范围不足20米,飞行员要在几秒内精准对准跑道、勾住阻拦索,稍有偏差就是机毁人亡的风险,当时全世界都盯着这场试验,不少西方媒体还暗戳戳唱衰,说咱们没技术、没经验,大概率要栽跟头。 没人知道,为了这短短几分钟的起降,背后是无数人熬出来的硬底气。 歼15的研发之路从一开始就没顺过,西方发达国家把舰载机核心技术捂得严严实实,别说完整图纸,连基础的气动布局数据都不肯泄露半分,咱们没有任何参考,只能从零摸索。 总负责人罗阳当时已经深耕航空领域30多年,此前牵头过多个战机研发项目,可面对舰载机,还是要啃硬骨头。 为了赶进度,他把办公室搬到了研发车间,兜里常年揣着本磨得边角发毛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参数调整记录,吃饭时跟工程师核对数据,睡前还要复盘当天的试验问题,连女儿生日都没能回家,只匆匆打了个电话说“等忙完这阵就陪你”。 试验前半个月,罗阳的身体就已经发出预警,同事见他脸色发白、频繁咳嗽,劝他歇半天去检查,他摆摆手只说“这是临门一脚,我走不开,等战机落稳了,再歇也不迟”。 飞行员戴明盟更是扛着常人难顶的压力,成为驾驭“飞鲨”的第一人。 为了适配航母起降,他要在模拟甲板上反复练习,每天训练时长超10小时,模拟舱里会还原航母晃动、海风干扰的场景,练到后来手臂酸痛得抬不起来,好几次训练结束后头晕目眩,趴在桌边缓半天才能缓过来。 有人问他怕不怕,他揉着酸胀的肩膀说“怕肯定怕,但舰载机是海军的尖刀,航母没舰载机就是没牙的老虎,我必须把这把刀磨锋利,不能让国家等、让战友等”。 起降当天,戴明盟驾驶歼15从远处天际线飞来,低空掠过辽宁舰甲板时,机身稳稳对准跑道,全场瞬间安静,只能听见战机的轰鸣声和海风的呼啸声,直到尾钩精准勾住第二根阻拦索,战机在短短几秒内停下,甲板上瞬间爆发出欢呼,有人红了眼眶,有人用力拍着巴掌,罗阳站在甲板边缘,紧绷的嘴角终于扬起弧度,悄悄抹了把眼角的湿润。 可没人想到,这份喜悦没能持续太久。 歼15成功起降后,罗阳没来得及好好歇口气,又马不停蹄地跟团队复盘试验数据,连轴转了十几个小时,直到傍晚突发心脏不适,被紧急送往医院,最终还是因过度劳累永远离开了。 他的笔记本最后一页,还写着歼15后续优化的初步思路,字迹工整却带着几分仓促,没能来得及兑现陪女儿过生日的承诺,也没能看到歼15后续的成长。 罗阳的离去让所有人痛心,可他身上的拼劲,却成了后续航空人和海军将士的动力,大家带着他的遗憾,继续打磨舰载机技术,推着人民海军航母事业往前赶。 歼15首次起降辽宁舰,从来不止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填补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领域的空白。 在此之前,我国航母发展一直受限于舰载机,只能看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航母编队耀武扬威,而这一次成功,让人民海军真正拥有了舰载作战力量,也证明了我国有能力自主研发高端国防装备,不靠别人、不依赖外援,照样能啃下硬骨头。 从那以后,歼15不断升级迭代,衍生出多个型号,跟着辽宁舰、山东舰执行远洋训练、战备巡逻任务,飞遍了我国近海疆域,守护着海洋权益;福建舰服役后,歼15也适配新航母,继续扮演着“尖刀”角色,而我国航母编队也从单一航母发展到多航母协同,从近岸训练走向远洋部署,一步步壮大起来。 13年过去,再回头看歼15首次起降的画面,依旧让人热血沸腾。 这13年里,人民海军的成长有目共睹,航母事业的进步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的默默奉献,也离不开军人的坚守担当,他们用汗水、甚至生命,为国家筑起了海上防线,让我国的海洋权益有了坚实保障。 自主创新从来都是国防强大的底气,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每一步突破都藏着不易,每一份成就都值得骄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
榕树下听书

榕树下听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