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提出一个平息中国怒火的建议:过去这一招屡试不爽!这招之所以管用,核心是中

小依自强不息 2025-11-24 10:35:52

日本学者提出一个平息中国怒火的建议:过去这一招屡试不爽!这招之所以管用,核心是中日经济的互补性太实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期间,两国民间情绪还带着一些历史包袱,正是日本经团联牵头组织的首批企业家代表团带着诚意访华,才敲开了经贸合作的大门。 当时的东京银座写字楼里,经团联秘书长攥着访华名单,铅笔在“丰田”“松下”等名字上反复圈画——这不是普通的商务考察,而是带着破冰使命的经济外交。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外资对中国整体投资下降10.4%,日本却逆势增长55.5%,实际金额超5737亿元;10月底广州招商会,210家日企一下签了1034亿元项目,11月进博会现场,松下、资生堂等老面孔与匠新这样的新玩家带着日东传感器技术对接,上千家企业当场配对。 回溯到1972年,正是这份务实,让贸易额从几乎为零起步,到1978年便冲到48亿美元;丰田的汽车生产线、松下的家电工厂落地中国,那些新增的厂房与岗位,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020年疫情冲击下,全球贸易额普遍下滑,中日贸易却顶着压力突破3049.5亿美元,日本对华出口甚至逆势增长4.9%;2021年更猛,贸易额直接跳到3502.6亿美元,直接投资也加了16%。 不过,这并非没有例外——2012年钓鱼岛事件后,日本对华投资曾短暂下滑13.2%,但不到两年又恢复增长,就像被按入水中的皮球,终究要浮出水面。 为什么会这样?调查显示,超半数日企把中国列为前三大市场,不少还计划将工程团队扩至千人规模;日东电工的柔性传感器需要中国机器人产业消化,汽车焊接技术依赖中国锂电池厂落地,中国的市场与产业链,正是日本高端技术的最佳应用场景。 2024年底第十轮中日企业家对话后,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成了新赛道;短期看是订单与利润,长期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生态,谁也无法轻易切割。 当政界还在为历史问题争执时,商界早已用订单搭建了桥梁;这“老偏方”灵验的背后,不过是把“发展”两个字刻在了合作的骨子里——毕竟,谁也不想把吃饭的碗摔碎

0 阅读:12

猜你喜欢

小依自强不息

小依自强不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