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38岁女子想生二胎,特意去医院取环。可B超单把她体内的“曼月环”写错成“爱母环”,她及时提醒医生后,对方却没当回事。医生还说不用打麻药,一两分钟就能搞定,结果没打麻药的女子,被医生折腾了快两小时也没取出环。中途医生又换设备、又叫上级医生、还推来B超机,场面特别乱,女子疼得肌肉发抖,吓得直哭。最后靠宫腔镜才取出环,可她刚办完出院手续,就突然出现出血情况。医院说这是环的位置特殊导致的,女子却坚信是医疗失误造成的,现在双方要协商赔偿,要是谈不拢,她就准备走法律程序。 38岁的杭州女士李女士,身体状况一向不错,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再添一个孩子,圆二胎的心愿。 这个看似简单的家庭计划,却因为一次取环手术,变成了一场让她身心俱疲的折腾。 一切的起点,是一张出错的B超单。 李女士在2022年为了避孕上了一枚曼月环,如今要备孕,自然要先将环取出。 她来到一家熟悉的医院做术前检查,B超结果出来后,她仔细一看,上面赫然写着“爱母环”。 这和她记忆中自己上的环完全不符,她立刻拿着单子找到医生,告知了这个错误。 可医生只是随意应了一声,没有做任何修改,也没有重新检查,就将这份有误的报告作为了手术依据。 很少有人知道,曼月环和爱母环有着本质的区别。 曼月环带有尾丝,取出时操作简单,只需轻轻牵拉尾丝就能完成,对身体创伤极小; 而爱母环不含尾丝且含有铜成分,取出时需要用特殊钩子深入宫腔钩取,操作难度大,对患者的疼痛感也更强。 这种关键信息的错误,本应是医疗流程中必须及时纠正的漏洞,却被医生轻易忽视了。 手术前,李女士因为怕疼,特意向医生提出能否使用麻药。 但医生的回应十分轻率,说取环只是小事,一两分钟就能完成,根本不需要麻药,让她不必担心。 轻信了医生的话,李女士躺上了手术台,却没想到等待她的是近两个小时的煎熬。 手术一开始就不顺利,医生操作了许久都找不到节育环的位置。 旁边的助手提醒,患者体内的应该是曼月环,而非B超单上的爱母环,但负责操作的医生并未重视这个提醒,依旧按照错误的环型进行操作。 之后,现场变得越来越混乱,医生频繁更换手术设备,紧急呼叫上级医生前来支援,还临时推来B超机进行术中复查,各种器械碰撞的声音夹杂着医生的讨论声,让手术台上下的氛围愈发紧张。 没有麻药的保护,李女士在整个过程中承受着剧烈的疼痛,腹部阵阵抽痛,汗水浸湿了枕巾,肌肉不受控制地发抖,恐惧与痛苦交织在一起,让她忍不住落泪。 近两个小时的无效操作后,常规取环方式宣告失败,李女士只能办理住院手续,等待进一步的治疗。 三天后,医院为李女士安排了宫腔镜手术,这才成功将节育环取出。 本以为这场噩梦终于结束,可刚办完出院手续走出医院大门,李女士就遭遇了突发大出血,鲜血像决堤的洪水般无法控制,瞬间浸湿了裤子。 她脸色煞白,腿软得几乎站不住,只能扶住旁边的栏杆勉强支撑,满心都是对自己子宫是否受损的担忧。 面对这样的结果,医院给出的解释是,李女士体内环的位置比较特殊,取环难度本就较大,手术时间长和术后出血都是正常现象,与B超单写错环型没有关系,医院的操作符合规范。 但李女士并不认同这个说法,她认为,正是因为医生一开始就犯了错,忽视了她的提醒,才导致后续一系列的无效操作,加剧了身体的创伤,这分明是医疗失误造成的后果。 事实上,这场风波的核心,在于医院的疏忽与傲慢。 医疗服务从来不是流水线作业,每一个诊疗细节都关乎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医生的责任心远比单纯的技术更为重要。 B超单写错环型是疏忽,忽视患者的纠正提醒是傲慢,拒绝患者的麻药请求是对患者痛苦的漠视,这些失误环环相扣,最终导致了患者的身心伤害。 这场看似简单的取环手术,之所以演变成一场纠纷,本质上是医疗服务中责任缺失的体现。 患者究竟该主张多少赔偿才合理,或许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无论协商结果如何,医疗机构都应当正视自身的失误,反思诊疗过程中的漏洞。 毕竟,对于患者来说,走进医院是为了获得专业的治疗与安心的保障,而不是在本可避免的失误中承受额外的痛苦。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