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英雄叫马学文,男,回族,1995年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中共党员,生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特种作战旅副队长。这个从黄土高原走出的回族青年,将27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新疆喀什的戍边征程上,用青春与热血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马学文打小就听爷爷讲当年红军过固原的故事,黄土坡上的土坯房里,那些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情节,早早在他心里扎了根。 固原是革命老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他看着家乡从土路变成水泥路,从土坯房变成砖瓦房,心里总想着“要为这片土地、为国家做点啥”。 2013年,18岁的马学文瞒着家人报名参军,送兵那天,他抱着母亲说“妈,我去当解放军,以后就能保护你们,保护更多人了”,眼神亮得像黄土高原上的太阳。 到了部队,马学文才知道特种作战旅的训练有多苦。武装越野要背30斤装备跑5公里,格斗训练常常摔得浑身是伤,射击训练要在烈日下趴着练瞄准,汗水能把迷彩服浸透好几遍。别人练1小时,他偷偷加练2小时,磨破的作训服换了一件又一件,手上的茧子厚得能磨破砂纸。 战友劝他“别这么拼,身体扛不住”,他总笑着说“现在多练点,以后上了战场才能少流血,才能保护战友”。凭着这股韧劲,他很快从新兵里脱颖而出,入伍第三年就当上了班长,后来又凭着过硬的素质,一步步成长为特种作战旅的副队长。 2020年,马学文主动申请到新疆喀什戍边。喀什的边境线长,不少地段要翻雪山、蹚冰河,巡逻一次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周。 冬天的帕米尔高原风裹着雪粒子,砸在脸上生疼,他总把保暖的围巾让给新兵,自己的耳朵冻得发紫也不吭声;夏天的戈壁滩地表温度能超过50℃,他背着水壶走在最前面,遇到干渴的战友,就把自己的水匀出去大半。 巡逻路上,他还总惦记着沿线的牧民,知道牧民阿卜杜热合曼家的羊群容易走失,他每次巡逻都特意绕路去看看,还帮着修过羊圈的栅栏;牧民家的孩子想学汉语,他就把自己的笔记本攒下来,写上汉字和拼音送过去。牧民们都说“马队长不像个军官,倒像自家的娃娃,心热得很”。 马学文很少跟家人提巡逻的危险,每次打电话都只说“这边一切都好,风景美得很”。他的抽屉里藏着一封没寄出去的信,是写给父母的,里面写着“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们别难过,我是为国家守边疆,值了”。2022年7月,他带队执行边境管控任务时,突遇极端天气引发的山体滑坡。 当时战友们正搬运物资,滚落的石块朝着人群砸来,马学文大喊一声“快躲开”,一把将身边的新兵推到安全地带,自己却被一块巨石击中。战友们冲过去救他时,他还攥着胸前的党徽,断断续续地说“任务……完成……”,再也没睁开眼睛。 马学文牺牲后,部队为他追记一等功,追授“戍边英雄”荣誉称号。他的骨灰送回固原那天,家乡的乡亲们自发站在路边迎接,有人举着“学文,欢迎回家”的牌子,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 他生前所在的连队,把他的照片挂在荣誉室最显眼的位置,新兵入伍第一课,就是听老兵讲马学文的故事。在喀什的边境线上,战友们巡逻经过他牺牲的地方,都会停下脚步敬个军礼,轻声说“马队,我们替你守着”。 马学文用27年的人生,把“忠诚”两个字刻在了祖国的边境线上,把“担当”融进了每一次巡逻、每一次守护。他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一个从黄土高原走出的青年,凭着对国家的热爱、对战友的牵挂,把自己活成了守护边疆的屏障。 像他这样的戍边军人还有很多,他们把青春埋在边疆的风沙里,把生命的光洒在祖国的界碑旁,才有了我们身后的万家灯火、国泰民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