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中国的手机支付是最傻的事情,每次都需要掏出手机扫码,输入密码才能够正常支付,哪像在美国拿出信用卡碰一下就可以了。 美国的信用卡体系,活像个“金融老贵族俱乐部”,从1950年第一张信用卡诞生,美国花了70多年,把刷卡这件事变成全民习惯。 现在,每个美国人平均有3张信用卡,连流浪汉收捐款都可能掏出刷卡机,毕竟,刷卡手续费高,商家不敢拒绝。 信用卡的“贵族范儿”还体现在福利上:消费返现、航空里程、免费保险……刷得越多,福利越厚,更关键的是,信用卡记录直接影响信用分,信用分低的话,买房买车贷款都难。 当美国人还在刷信用卡时,中国人已经用扫码支付改写了规则,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突然爆红,7天时间让800万人绑定银行卡,彻底点燃了移动支付大战。 支付宝随后跟进,从超市到菜市场,扫码枪像“新式算盘”一样普及,连卖煎饼的大妈都学会了“您扫我还是我扫您”。 中国扫码支付的爆发,靠的是“三板斧”: 1. 网络好:中国5G基站比美国多10倍,连珠峰大本营都能扫码买氧气瓶; 2. 成本低:每笔交易手续费只有美国的1/5,小商贩一个月省下的钱够买三箱调料; 场景多:从地铁刷码进站到医院挂号,从寺庙捐香火钱到直播打赏,扫码支付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中美支付方式的分野,本质是两种发展模式的较量,美国的信用卡体系是“老房子装修”,银行、卡组织、商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改革难如登天,苹果支付、谷歌支付看似新潮,底层还是依赖信用卡网络。 而中国选择“拆了重建”:支付宝、微信支付绕过银行,直接连接商户和消费者,用补贴战、场景战快速占领市场,现在连数字人民币都出来了,没网络也能“碰一碰”转账。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率86%,美国不到10%;中国数字人民币试点覆盖15个省,美国实时支付系统还在测试阶段。 更搞笑的是,现在美国游客来中国,经常因为不会扫码抓耳挠腮,而中国游客去纽约沃尔玛,却能用支付宝买老干妈——这场支付革命,早就跨过了太平洋。 美国信用卡的“优雅”,在于它和信用体系绑得死死的,刷卡时“嘀”一声,像在说“我是有信用的人”;中国扫码支付的“野蛮”,在于它让金融变得像买菜一样简单,连菜市场大妈都能用二维码收钱。 但双方都有毛病:美国信用卡手续费高,小商家苦不堪言;中国扫码支付太依赖网络,偏远地区还有“数字鸿沟”。 未来可能得“中和”一下,美国学中国降手续费、拓场景,中国学美国完善信用体系、保护隐私,毕竟支付的终极目标不是比谁更酷,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安全地花钱。 下次要是再有人吐槽扫码支付,你就带他去北京胡同的煎饼摊,让他体验一把“扫码-付钱-得赞”的三连击,说不定,他回去就偷偷下载微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