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道里没有吃喝了,17名哈马斯突击队员连夜逃出地道!以色列军队一天一夜搜捕,

云景史实记 2025-11-24 15:09:04

加沙地道里没有吃喝了,17名哈马斯突击队员连夜逃出地道!以色列军队一天一夜搜捕,所有17名突围哈马斯,全部阵亡或者被俘。 以军第933纳哈尔旅第271战斗工兵营在加沙地区。以色列控制缓冲区拉法以西区域,一天一夜搜索从各个地道里突围的哈马斯武装人员。 这支从2024年4月就驻守"纳扎里姆走廊"的部队,用一年半时间把拉法以西变成了缓冲区——白天无人机盘旋,夜晚热成像仪扫视,连地道口扬起的沙土都会触发警报。 当突击队员在11月21日深夜掀开伪装板,等待他们的不是巴方控制区的接应,而是以军第271战斗工兵营预先布置的伏击圈。 自10月10日第一阶段停火以来,以色列以"哈马斯违约"为由持续空袭,拉法地道的通风系统早在11月初就被炸毁。 据参与谈判的埃及官员透露,哈马斯高层在11月22日承认,已与拉法余部失联超过72小时——这意味着地道内的氧气循环、饮用水储备和通讯设备全部失效。 17名突击队员携带的单兵口粮,在地道密闭空间里撑不过五天,而他们突围时使用的GPS坐标,正是三天前以军通过截获的哈马斯加密信息破译的。 以军的搜索网织得比地道更深。2025年6月摧毁汗尤尼斯欧洲医院地下指挥中心的经验,让以军掌握了哈马斯地道的垂直结构:主通道距地面8-12米,逃生口多设在清真寺废墟或难民营厕所。 第933旅的工兵连配备了声波探测仪,能捕捉500米内的挖掘声,而拉法东部那处被突破的地道口,其实是故意保留的"活饵"。 早在2024年底,以军就通过被俘人员供词标注了23处疑似出口,每天用推土机在周边制造人工沙丘,迫使突围者暴露路线。 这场持续24小时的追捕,本质是资源悬殊的绞杀。当突击队员爬出地道时,随身携带的AK-47因长期潮湿卡壳率超过40%,而以军士兵装备的"塔沃尔"步枪装有红外瞄准镜。 更致命的是战场感知差距:以军无人机每15分钟更新一次热成像图,地面部队通过战术电台实时共享坐标,17人分成的三个小组刚进入甘蔗地,就被无人机发现热信号。 一名被俘者后来供认,他们原计划沿10月停火时的人道走廊突围,但这条路线早在三天前就被以军布雷车封锁,所有地面植被喷洒了荧光剂,夜视仪下如同信号灯。 地道战的核心是补给线,而哈马斯的生命线早已被切断。埃及边境的地道在2024年8月的"铁剑行动"中被水泥封死,加沙海岸线的潜水输运通道又遭以色列海军声呐围剿。 拉法地道最后的补给,是2025年5月通过联合国车队夹带的20箱罐头,这些物资在11月中旬就消耗殆尽。 当突击队员试图用手机联系外部时,他们不知道以军电子战部队早已接管了加沙南部的通信基站,任何开机信号都会触发定位导弹——11月21日深夜,6名试图分散突围的队员正是因此被定点清除。 这场失败的突围,暴露了地道战在现代战场的致命缺陷。哈马斯的地道网络曾在2023年让以军付出惨重代价,但到2025年,以军已建立起"空天地"立体监测体系。 侦察机每天航拍2000平方公里,AI识别地面0.5米的异常隆起;地面传感器阵每隔200米埋设震动探测器;甚至通过分析加沙地下水的浊度变化,推断地道挖掘进度。 17名突击队员的结局,早在他们进入地道的那一刻就注定——当以色列国防军在2025年6月宣称"发现辛瓦尔遗体"时,拉法地道的指挥系统已经瘫痪,剩下的只是困兽的最后挣扎。 在拉法以西的缓冲区,以军士兵至今记得那个黎明:当最后一名突击队员在难民营废墟被击毙时,他身上搜出的不是武器,而是半张儿童画——画着加沙海滩和没有弹孔的教学楼。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17人明知必死仍选择突围:地道里的黑暗不仅吞噬了食物和氧气,更消磨了抵抗的意义。 当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在11月23日宣布"彻底控制拉法东部地道带"时,加沙南部的地下世界,只剩下被炸毁的通风口漏进的一缕缕斜阳。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